身处城市生活中的你,最喜欢打卡的空间有哪些?你会经常去逛书店、美术馆或是到咖啡馆小坐吗?“对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活生生的人而言,除了一时的景观式观看满足之外,更需要的是那些与身体保持亲密接触、日夜相随、深居其中的城市微空间。微空间是与人长期厮磨的地方。这些安置身体的微空间,应该是有人情味和烟火气,体温和室温适度混合,进一步生产出情绪和能量的生活和工作场所。”资深出版人、同济大学教授王国伟在新书中如是道来。
日前,城市空间批评暨王国伟著作座谈会在同济大学举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书店出版社及艺术与文化产业系主办。继《城市化的权力傲慢》后,王国伟推出《城市微空间的死与生》,是近年来他关于城市和艺术批评文章的结集。作为一位城市观察者,王国伟以微观角度关注审视微空间改造更新中的各种现象,呼吁在城市中开辟出新的人文空间,给当代人的身心带来慰藉。
为什么作家海明威、萨特都喜欢泡在咖啡馆?
座谈会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学者伍江表示,城市中生活的人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实质上关乎微空间的人与空间尺度。他在《城市微空间的死与生》序言中谈到,城市更新不应该是、至少不应该总是大规模的、手术式大拆大建,也不应总是一成不变的效果图式景象。“城市的生命力恰恰主要体现在那些细小尺度上的、微观层面上的非预见性的、自发的和偶然的、不断涌现的变化和持续更新的过程之中。”在他看来,城市空间的优质性,不仅体现在先进高效的基础设施,光彩夺人的高楼大厦和整洁鲜亮的城市景观上,更应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均布与开放、公共服务的周全与便利、公共生活的优雅与温馨,以及市民大众的生存机会与社会尊严上。
“就像人们去咖啡馆,除了喝杯咖啡之外,这里可以释放内心的焦虑,也有更多的社会信息可以在这里被输出和植入。这种公共性与私人性兼顾的场所,构成了城市人互为依存的特殊联系方式,产生了城市人的客厅效应。”王国伟在书中举例谈到,海明威、萨特等作家学者,就喜欢泡在咖啡馆里写作,甚至都有专座,就像一个生命密码被复制在了这个空间里,他只需要循着生命往返的气息,就可以准确到达属于他的位置;文豪狄更斯更是城市忠实的信徒,在外时间久了,就想念城市,与城市的周期性接触才能使他保持内心踏实和创作灵感的鲜活。这种感觉如同诗人波德莱尔对城市既清晰又模糊的界定:不知是城市集聚了“人群”,还是“人群”造就了城市?
《城市微空间的死与生》《城市化的权力傲慢》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明显区别于建筑技术维度和专业维度批评,王国伟进入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肌理层面,对众多案例样本进行理性考察分析,构建起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维度,展开富有新意的空间批评,读来富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城市空间的魅力,往往取决于其人文色彩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精细化更新将成为常态,首先需要建立和强化身体的维度,也就是人的维度。“从过去的建筑单体(盆景式)保护,到现在强调的片区(生态式)保护,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而这个认知的提升,关键是把人的要素放在重要的地位。向人的本质需求回归,是新时期城市改造更新的思维起点。”王国伟说,当满足了吃住基本功能后,人的柔性需求会上升,甚至转换为刚性需求,比如场所的艺术内容植入、空间尺度的舒适度、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匹配度等,都会成为人们考量的标准。
因此,文化艺术空间的建构需要建立人文尺度。他举例谈到,迪士尼乐园的空间构建,在布局,户内户外关系,内部内容活化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当代化,还有户内户外形成的行走节奏感,都是基于人文尺度的人性配套,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消费的需求。一些热门的实体书店,遵循了知识性、专业化、管家式的服务方式,突出个性化服务品质,并在拉升空间的文化高度、粘合人群等诸多效应之外,还在消费行为中输送出一种文化情怀。
“大城市越来越集中,而且大城市魅力越来越不可阻挡。城市人群分成许多种,他们是多层次的群体,文化背景、利益诉求都在这个空间展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认为,我们要敬畏尊重微空间和微生活的基本态度和行为,以人为本,人既是拥有者,也是居住者和经过者,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对于空间的生命力与活跃度十分关键。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尖看来,王国伟著作中有两个重要尺度,一是人的尺度,一是美的尺度,人的尺度是根本性尺度,呼唤人的需求要被充分尊重。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