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书》中端午章节插图,老树画
【导读】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中国古代,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整个热天的开端,暑毒盛行,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得不处处小心。为了趋吉避凶,防病消灾,民间演绎出一整套顺天应时的端午习俗,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挂艾草,插菖蒲,沐兰汤,系五彩绳,喝雄黄酒……众多习俗因地而异。
今天,我们跟随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及其它相关书籍,让我们走进端午节里传统中国的生活百态。
【药俗】
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被古人看做是不吉利的恶时,而这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事实上,最晚在战国时,北方人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要“采杂药”。众药、杂药,言其多,古人又称之为“百药”,认为五月初五采药最灵验,药越多,效越大。唐韩鄂《四时纂要》说:端午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采摘百种草药的上截嫩头,嫩头的种类多更好,不限多少,一起捣烂,绞出浓汁;又拿三五升石灰,拌和到草汁里面,再捣熟,放在印模子里印脱成药饼子,晒干。治一切刀枪伤处和伤疡,止血,还可以治小儿恶疾。由于人们相信五月五日做成的药有奇效,所以中国古代药学著作《本草》中多以该日收药。收药的时间不仅在五日,更强调在午时。宋朝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列举了宋及前代众多的端午药俗:送术汤、掘韭泥、炼草灰、制艾熊、膏桃人、烧葵子、粉葛根、采菊茎、浸糯米、弃榴花、调苋菜、刈葈耳、取木耳、服龙芮、挂商陆、荐汉术、收蜀葵、晒白矾、丸青蒿、种独蒜、食小蒜、汁葫荽、灰苦芙、羮蘩蒌、摘苤苢、啖蓰蓉、制豨莶、相念药、相爱药、能饮药、不忘药、急中药、丁根药、金疮药等,真是琳琅满目,可谓制药日。采药之外还有其他药俗。一是“人曝药”,《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五月五日晴,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二是“焚古药”,《岁时广记》又引《岁时杂记》说:“端午午时,聚先所蓄时药,悉当庭焚之,辟疫气,或止烧术。”端午采药之俗,直至明清时代尚且如此。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还有沐浴。此俗起源甚早,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讲“浴兰汤兮沐芳华”。《岁时杂记》说北宋开封人“以桃心柳之类,燂汤以浴,皆浴兰之遗风也”。还有沐井水的风俗,《岁时广记》引《琐碎录》:“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以菖蒲、雄黄酒避毒是又一积极措施。《岁时广记》所引《岁时杂记》:“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又引“坡词注”:“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渍酒而饮。”所谓“近世”,大约是指唐五代以来,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说:“不效艾府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知蒲酒是新兴饮品。至于雄黄,《岁时广记》引《玄微集》:“预研朱砂、雄黄细末,五月五日小调,用槐纸五斤,如小钱大,写天地日月五字,燃作五圆,桃柳汤吞下,大治疟疾,汉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秘法。”明清时代与此不同,是将雄黄置于酒中饮用的。关于雄黄、菖蒲的药用价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又讲:“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明清时期饮雄黄、菖蒲酒较为盛行。饮酒毕,要将酒洒向四壁、角落,以避虫蛇。有的还在小孩的面颊耳鼻涂酒,以避毒。崇祯《嘉兴县志》不仅记载这些风俗,还谈了雄黄、菖蒲的作用:“雄黄,太阳之精,能避诸邪,解诸毒,菖蒲亦能□(注:原文为缺字)鬼气,杀诸虫,午日泛菖蒲于雄黄酒中,各以余酒染额、胸、手、足心,以辟邪毒,洒之墙壁门窗诸处,以辟蛇虫。”该志还记载了“瓶插桃榴葵艾以禳毒气”的习俗。
【延伸阅读】
先民应对生活的智慧,能在这个节日找到
从节气时间来看端午习俗,可知先民应对生活的智慧。
在上古中国,我们先民观察世界,曾经把天文历法总结到河图、洛书里,其中就有简明的十月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就是说,一月上天产生水气,到六月的雨季就要注意大地上洪水泛滥;二月上天产生火气,到七月流火,大地会非常炎热,人们要提防中暑;三月产生木气,到八月大地上的树木会成材;四月产生金气,到九月水落石出,农闲的季节大家可以去找矿藏,或者找到好的石头垒起结实的院墙、猪圈;五月产生土气,到十月冬天大地会得到休养生息。一年的注意事项和生计如此简明。那么夏至端午的时候,正是地六成水将来还未来临的月份,而天气正是生金、铄金流石的时候。所以,不仅大地、就是人们的身体也是需要亲近水的。
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赛龙舟的习俗了;而在农村,直到今天,每到傍晚,农民朋友就会在院前洒水泼水,以降温纳凉。
(摘自余世存《节日之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作者:常建华、余世存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