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允谅本《淳化阁帖》卷九(均上海图书馆供图)
古籍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重要物证,如何让书写在故纸堆里的文字“活”起来?上海图书馆从馆藏近3万种古籍善本中精心遴选出十种珍品,借东方卫视《诗书画》栏目推出“古籍今读”特别节目,从5月26日起连续十天,每天介绍一种,向大众普及古籍知识及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提到古籍,人们不免想到那些泛黄的纸张、残损的书卷,事实上古籍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些历经千年的古籍,是漫长光阴中的幸存者,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闪耀世界的中国智慧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作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我们不仅要把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保护、保存好,还要让它们为社会所用。”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如是说。
▲宋安徽刻本《金石录》
据悉,本次遴选出来的十种古籍珍品多属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以第一期介绍的北宋刻本《长短经》为例,这是该书最早的刻本和祖本,也是海内外仅存的孤本;而宋拓本《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为存世唯一《化度寺碑》原石拓本,列吴湖帆“四欧宝笈”之首;宋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由宋代书法名家以欧体写样上版,保存完好,触手如新,曾由清代怡亲王府及翁同龢收藏,有多位名家题跋;龚心钊藏宋拓本《九成宫醴泉铭》,为宋代《九成宫碑》碑拓传播史上难得之掌故;宋安徽刻本《金石录》为赵明诚、李清照合作专著,经鲍廷博、赵魏、阮元、韩泰华、潘祖荫等名家递藏,印章累累,斑斓绚丽;潘允谅本《淳化阁帖》卷九,为失传已久的“南宋国子监本”,有“帖祖”之称;宋刻本《韵语阳秋》,曾经清内府天禄琳琅旧藏,为传世仅见之孤本;宋绍熙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礼记》,为南宋前期建刻代表作,朱学勤结一庐旧藏珍品;清内府四色抄本《江流记》《进瓜记》,以《西游记》唐玄奘故事为蓝本,牌名用黄字、曲文用墨字、科白用绿字、场步注脚用红字,字体工整,色彩艳丽;李国松藏本《瘗鹤铭》,为充满灵气的出水前拓本。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不把古籍看作文物,直到明代才开始重视起来。我们常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古籍,但经过千百年的天灾人祸,幸存下来的古籍不过十部存一、甚至百部存一。”古籍保护专家陈先行指出,推出“古籍今读”这类节目的意义在于通过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意识到古籍保护利用的重要性。
记者了解到,配合该节目的播出,上海图书馆在二楼古籍目录厅推出了古籍善本特展。公众若看完节目仍意犹未尽,翌日便可来这里一睹其真容。展厅每天会展出前一晚播出的古籍善本原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多种版本的出版物。
▲北宋刻本《长短经》
此外,基于这十大精品馆藏,该馆还同步推出了独具“图书馆”审美和创意的系列文创产品,让传世典籍焕发出新活力。这之中,包括了精美雅致的《江流记》《进瓜记》四色精抄笔记本、古籍函套纹样系列文件夹;轻便实用的《瘗鹤铭》雨伞、《瘗鹤铭》T恤、《长短经》透明手袋;妙趣横生的《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豆本、《礼记》万花筒、钤印系列和纸胶带;还有极具互动性和体验感的《九成宫醴泉铭》冰箱贴、《礼记》藏书票雕版体验套装等。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婷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