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晚春时节,上海越剧人续上这一缕春风,开启陇上之行,用《素女与魃》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新创一经典的组合,带来柔美婉转的江南风韵。
甘肃与越剧,听起来两不相容,一个是秦腔、陇剧等高亢唱腔盛行的黄土地,一个是江南婉约艺术的代表。殊不知,上世纪50年代,甘肃兰州和酒泉就有了上海西迁而去的春光越剧团(后改称兰州越剧团)和永乐越剧团(后改称酒泉市越剧团)。 20世纪50年代末起,剧团在周边地区广泛演出,在张掖、武威、酒泉、白银、敦煌、玉门等河西走廊地区都留下足迹,他们甚至还将剧种的传播延伸至开封、郑州、洛阳、西安等地,产生广泛的影响。
即便随着时间推移,两个剧团已不复存在,可当地越剧爱好者却仍然活跃。2017年8月,越剧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兰州越艺社正式成立。千里之外,黄沙漫卷,常有越剧“知音”。
1956年越剧《红楼梦》中,兰州市越剧团团长尹树春扮演贾宝玉
时隔15年,上海越剧院再度来到西北,“渴了很久”的当地戏迷早在剧团出发前,就给了上海越剧人惊喜。上海越剧院关于甘肃演出的消息一发布,就有不少兰州戏迷留言欢呼,甚至不少新疆、陕西、青海的观众也来留言,“邀请”越剧院前往自己家乡来演一场。在甘肃兰州与玉门两地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票更是早早销售一空。
前昨两晚,上海越剧院在甘肃兰州金城剧院上演《素女与魃》,令越剧院院长梁弘钧意外的是,这样一出新创作品,竟也有超过八成的上座率。更难得的是在他观察中,年轻观众超过一半,不少是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对于越剧能够在千里之外,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一睹江南文化风采,团队都又惊又喜。
作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的成果之一,上海越剧院创排《素女与魃》入选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资助项目。自去年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亮相后,该剧又经过剧本、表演、服装、舞美、音乐、唱腔等全方位的调整与修改,在保持创世神话旷达,宏远,苍莽,玄灵气质的同时,又彰显越剧流派声腔特色。主创希望用中华远古神话故事,来表达我们民族深植于血液基因中对爱与和平执着追求的目标。
越剧素有演绎神话题材的传统,《追鱼》《柳毅传书》《劈山救母》等莫不是以将神话搬上舞台,以越剧独有的空灵与优美,与神话的神秘氛围达成契合。此次《素女与魃》由青年编剧罗周执笔,取材于上古黄帝时期著名的涿鹿之战,借两个战争中的女性神话人物,讲述一个关于爱、仇恨、蜕变、救赎的故事。“素女”主演由“傅派”花旦盛舒扬担当,“魃”主演由“吕派”花旦唐晓羚担当,连同吴群、蔡燕、王柔桑、李颖、张青青、陈栏芳、孟丽敏等中青年演员,共同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的主演团队。他们的演绎,为这出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增添一抹青春靓丽的时尚气息。
他们的演绎也得到在场青年观众的认可。一支年轻团队带来的一出新编戏,竟然在现场三次谢幕,观众仍激动地不愿离场,纷纷簇拥到前台与演员合影。
带着新创戏演出的兴奋劲,团队趁热打铁,今晚将在兰州继续上演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该剧由“素女”盛舒扬和“大鸿”王柔桑挑梁。相信经典剧目又将掀起剧院在当地的第二个演出高潮。
剧场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上海越剧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积极响应中央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号召,还专程前往陇南市两当县。
这个地名对于很多“90后”越剧演员很是陌生,这里是“两当兵变”的发生地。1932年4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由习仲勋等人在甘肃省两当县组织和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两当兵变揭开了甘肃革命武装兵变的序幕,在甘肃的革命斗争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80多年过去了,两当县在去年正式“脱贫摘帽”,又交出一份脱贫攻坚的漂亮答卷。
在感受峥嵘岁月的同时,越剧院也就发掘两当故事,与当地政府、百姓深入交流,希望把这样一种延续至今的革命精神用舞台艺术表现出来。
上越巡演版图今年又添新足迹。据悉,上越《素女与魃》后续将赴江苏、海南、河北、内蒙古等地演出。这是继去年越剧经典《红楼梦》在全国深入巡演后,又一次大规模巡演,所涉及的剧目也更丰富,除了此次的《素女与魃》《梁山伯与祝英台》外,纪念越剧男女合演70周年的《祥林嫂》、经典越剧《花中君子》也将参与巡演。仅就目前敲定的场次来统计,今年全国商演有望超过90场,占到剧院总场次的45%,其商演收入至少占到总数的六成。梁弘钧告诉记者,如果说过去是主动接洽外地剧团“想演出”,如今已经变成“推演出”,福建多地的省内深度巡演只能排到明年。
演出版图大了,市场就活了,观众就多了,剧中的传播力就从这里显现出来。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图片:上海越剧院供图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