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瓷土在1300度高温瓷化密致的过程中,会产生收缩龟裂和软化变形的问题。因此,千百年来,瓷器器皿的形制多为浑圆筒状,且都是用底部“坐”在桌上。王侠军却让瓷器“站”了起来,并拥有丰富的“表情”。“千秋吉象——王侠军上海瓷器展”正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热展,上百件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瓷器作品以大平面、九十度直角、悬吊把手等全新造型和技法,挑战人们的思维定式。
王侠军早年从事过设计、摄影和广告等领域工作,后赴美国研习玻璃创作,先后参与创办“琉璃工房”和“琉园”。2003年,王侠军从零开始,转战全然陌生的瓷器领域,挑战难度最高的白瓷创作。王侠军说,玻璃和瓷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实,实心的;一个虚,空心的。一个是五彩缤纷,透光的,一个是不透光的。玻璃在中国的工艺里本来是非常边缘的,既然我们能打开玻璃的世界,瓷器是不是也可以再往前一步?中国瓷器在七八百年前曾经独领世界风骚,代表了国家的竞争力和文化的高度。这么伟大的民族工艺,应该要好好传承,同时赋予它一种与时俱进的动能,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美学经验的作品。
秉承“现代人的瓷器应该有现代的样子”的创作原则,他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刚开始研发的那三年几乎灭顶,什么都做不出来。“我们把每个作品当房子去盖,一件小小的作品往往需要十几个支脚架支撑,掉下来的要把它撑住,扭曲的要把它扣住。支脚架要根据不同作品需要的角度和大小量身订做。正面烧不行就倒过来烧,倒过来烧不行就侧过来烧、吊起来烧。” 经过十年多绝不放弃的反复实验,丢弃了数万吨的失败瓷土,王侠军终于成功突破瓶颈,让瓷器从单一的造型中解放出来。
记者在展厅看到,与传统陶瓷的浑圆不同,王侠军的白瓷作品有太多的平面与尖角,而这些只有在金属制品中才常见。比如,茶杯的底儿是一道尖锐的细线,与把手垂下的一根细针一同保持着三足鼎立。一尊大瓶,前面扣着如意环,用手触过去,那环扣竟然与主体分离,叮当作响。还有瓶壁上如同古代窗格一样雕花且镂空的细节……
在打造生活物件时,王侠军也尽可能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设计的茶杯把手,拿的时候不只是用手指勾着,而是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回归喝茶的仪式感。他曾在一个博物馆看到唐朝为了把毛笔头收拢,专门做了一个类似笔嘴的物件。他说,这样的讲究让生活更有趣,他也用白瓷做了一个。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