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他们直通远古、绝技在身;有一群人,他们朴实无华、隐匿江湖。
2016年,一部纪录片用镜头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情感进行描摹,中华文化传承的分量,隔着时间在年轻人心底留痕。这部七集纪录片《传承》,在呈现那些鲜为人知的传统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重新体验、观看和探究非遗文化的兴趣。
去年4月,第二季节目上线,从南少林的轻功水上漂,到成都馆子里的鸣堂技艺,再到浙江磐安县“火炭上的舞蹈”……又是35位非遗传承人的动人故事激活了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的生机,也勾勒出“绝技”背后中国非遗内容的整体面貌。
现在,《传承》(第三季)厚积薄发,带着前两季的良工匠心再度前来。这部大型人文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如同前两季,“承时代心,传世代美”,追求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是《传承》的不变初心。
每周六晚八点档,《传承》(第三季)在央视国际频道(CCTV-4)等候观众,节目邀约大家一同“行走”在中国大地上,跟随17个多彩的传承人故事,探寻中华文明的长河里1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归处,承恒心,观守壹,习生技,织心焰,守相生,促迭新,秉执念,情维系,方礼成。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节目的创作理念里,讲好传承人的故事,便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文化传承故事。从追求“记录美学”转为追求“戏剧美学”,《传承》(第三季)进一步强化了内容的故事化叙事。在一个个普通手艺人的传承故事中,既有矛盾、纠结、冲突,也有努力、勤奋、拼搏,还有成功、喜悦和幸福。
首期《归处》聚焦了两代人的“矛盾”,体察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当代的传承境况——在疆北草原上,对养育自己的故土有着深深依恋的父亲达列力汗想要为儿子举办一场传统的牧场婚礼,而即将迎娶城市未婚妻的松哈尔则计划一场新派的城市喜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贯穿于每一个非遗故事的琐碎日常之中。
择一事,终一生,是每个传承人无悔的坚守。在多元的传承故事中,非遗项目不再是一门门冰冷的手艺和物件,更记录着活态的传承——所谓传承,离不开长幼之间的言传身教,而这些一方人家赖以为生的古老技艺,唯有依托于传承人不断地创新与坚守,方能生生不息。第三季节目将技艺与故事交织融合,力求在故事的推进中联通传统与现代,呈现技艺的内核及其背后的传承精神。
立足于人和故事,探寻技艺背后的传承精神,节目还试图通过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揭示传承背后的“匠心”故事与价值。
更难得的是,《传承》(第三季)的主人公70%是年轻人,他们身上,承载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新希望。
将视角更多聚焦于传承中的年轻人,节目试图通过讲述民间文化的青年故事,去“寻找传承中的青春力量”。故事中的年轻传承人都面临着现代与传统的强烈冲撞所带来的困惑,但他们也在传承与创新的同时,怀揣着对技艺的敬畏和一丝不苟的用心,勇往直前。从父辈那渴望技艺传承的苦心,到青年传承人主动追寻与无悔的“承心”,传承的更迭如同一把把不息的薪火,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发光,令一项项技艺都显得弥足珍贵。
珍重祖先智慧。当一部聚焦“择一事,终一生”手艺人的纪录片里,年轻人超过了70%,这样的《传承》寻找到了归处,如此《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也已超出了“记录”本身。
综合自中国纪录片网、央视《传承》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