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众的心灵家园。在当今国际世界,文化交流更是打开心灵门户,化解误会,增进理解的桥梁。在诸多文化类型中,民俗以其沟通传统与现代,作为文化标识的对象,在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意义。相互尊重从尊重各自的民俗传统开始,相互了解,通过民俗进入也是重要的途径。古人提出的“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和“辨风正俗”的观念,道出了人类相互间交流的基本原则。入乡问俗是理解交流的前提,入乡随俗是文化交流的原则,而辨风正俗则是对于民俗的研究与取舍,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三条原则从先秦以来到今天,都是不可改易的重要的文化交流准则。人类的民俗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距今近八百年前的元朝时期,意大利《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就生动描述了元大都风俗,尤其是大汗之生日庆典,以及新年庆典,描述非常详细。“其新年确始于阳历2月”,显然这是对于中国新年习俗的正确描述。该书传到欧洲,增强了欧洲人对于多元的中华元帝国的了解。因此,在已经开辟的丝绸之路上,马可-波罗开辟了文化丝绸之路,只是他是从西方来到东方。或许这也是今天意大利率先与中国结成一带一路关系的古代缘由。
马可-波罗开辟的中意交流之路未有中断,在当代更是关系密切。语言是民俗与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是中意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2018年大学毕业季,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典礼会上,其流利的中文,一下子征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各大媒体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
6月14日上午,在华东师范大学2018毕业典礼上,凭借着“中国的开水厉害得不得了”的毕业演讲,华东师范大学2018硕士毕业生留学生、意大利小伙儿王小龙登上微博热搜榜。
当着远道而来的意大利的父母,王小龙说:“我们和我们的中国同学,一定会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尤其一句幽默的上海话“伊娜来组撒”引发现场爆笑,让人感受到了上海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王小龙留在中国了,他认为,在中国充满机会,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上海方言的表述一下子打开了意大利小伙的事业空间,让我们深深感到,中国民俗真是开拓中国文化空间的利器,也是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入口和平台。
王小龙的成功给我们非常大的启示,我们觉得应该把中国民俗与艺术送到意大利人民的手中,看看在海外,民俗是不是还是这样受到欢迎。我们和意大利都灵大学孔院合作,在春节期间,在意大利东方艺术馆举行了《中国民俗剪纸艺术展》,并举行了7场剪纸工作坊,其受到欢迎的程度出乎我们的预料。我们随行的两位剪纸艺术家,一位是海派剪纸的代表奚小琴,她是海派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一位是来自东北的满族剪纸艺术家初春枝。一个细腻精致,一个奔放灵动,呈现出一南一北完全不同的风格。展览开幕式预约爆满,很多人一家人只能推选一位代表参加。我们做了《剪纸艺术与中国春节》的学术讲座,听众全神贯注。今年恰好春节与立春是同一天。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要剪贴“宜春”二字,但是这个习俗在中国消失已久,于是我们在意大利恢复了这一传统,当场展示了两幅“宜春”剪纸。当意大利观众知道这是古老的习俗在意大利首次恢复展示,顿时掌声雷鸣般响起。第二天,我们在饭店用餐,饭店老板一下子认出来我们是昨天博物馆的讲座教授。我们以为她是昨晚去听了讲座,她说没去,她是在一个群里看到了朋友的分享,所以认出我们来。第二天,意大利以及都灵当地媒体30多家报道了这一消息。我们在街上的报亭看到了各种关于展览的报道。一些参加工作坊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裱起来挂在家里,全家以为荣耀。这不过是一场剪纸,为什么会在意大利人心中掀起波澜呢?
▲田兆元教授的讲座
我想这是意大利人对于艺术的崇尚,是他们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是他们自马可波罗以来与中华文化的密切交流,更是当代中意两国人民的相互真诚交流的努力所致。都灵大学的中方院长刘韵秋教授为本次展览精心策划,意方院长Stefania Stafutti教授那个安排周密,你就会感到,这个埃及文化、罗马文化辐射以及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其深厚的底蕴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中,其一招一式你都能够感到,一个具有文化远见的群体,是不会被浅薄的观点所左右的,也不会被当下的困难所吓倒。他们选择与中国共同开拓“一带一路”这一人类文化共同体建设倡议,不是无来由的。
▲展览现场
当我们搭上回国的班机,却收到了求购中国剪纸的信息。于是,将中国灿烂的民俗文化一步一步介绍到意大利,到欧洲,成为我们的目标。于是,我们计划着将上海土布,上海绣品等组织到欧洲展示。立足意大利,建立中国文化的欧洲传播交流基地,是不是最好的时机?
▲此次展览活动在都灵当地媒体的报道
我们在意大利看到的最大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什么呢?今年,其主角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民俗的生肖形象——中国金猪!在很多的饭店商店橱窗,赫然贴着:猪你快乐!
我们消费者意大利的皮鞋、时装,以及空心粉,但是在意大利表现中国文化的符号还是很有限。最能够代表中国民俗的符号是中国菜,但是在意大利经营餐馆的中国人大都在经营日本料理,宽大的店堂都是浮世绘图像,花纸伞,和服与菊花到处都是。为什么这些中国人不去经营中国菜馆呢?答案是:日本和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食品不是。意大利人认同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突然想起,中国剪纸为什么会受到欢迎?因为中国剪纸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所以意大利人都知道它的艺术含量。
这让我们想起一个问题:让更多的有价值的中国民俗文化形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是不是在选择中国文化样式的时候,忽视了什么是最有影响力的这一基本标准。
民俗艺术是铺路的石子,有了这条大道,文化交流就会更加顺畅。
作者: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