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导读】竹枝词兴起于唐代,最初只是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受到荆楚、巴渝等地民歌影响,兴之所至的倚声拟仿,但此后繁衍生息,居然蔚为大国。历代诗人创作了数万首竹枝词,绝大部分采用七言绝句联章组诗的形式,以俚俗本色的语言和清新明快的风调,巨细靡遗地题咏各地的史迹掌故、乡土风物和民情习俗。
由于诗歌篇幅有限,无法详细描摹,有些诗人还通过自注加以弥补。诗与注相得益彰,或源于切身体验,或采自方志史籍,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视的民俗资料。以元宵节为例,历代竹枝词中就有不少饶有趣味的记录,虽然摹写略显琐碎凌乱,但稍加排比整合,还是能展现出各地生动鲜活的民情风俗。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和观念的转变,让诗人们津津乐道的场景大多已今非昔比甚至消散殆尽,然而借助他们的灵心慧眼和生花妙笔,还是能够从中体验到不少纯朴而温馨的乐趣。
十字街头三叉路,四条青竹架灯棚
制作各式彩灯是最重要的筹备工作。宋梦良在《余姚竹枝词续补》里说:“屈指元宵到未曾,儿童争劈剡溪藤。裁红剪紫矜花艳,糊就龙灯走马灯。”
虽不免因陋就简,可孩子们必定乐此不疲。也有不惮繁难,精细考究的。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米”的米万钟,曾将自己营建的园林景致描绘在灯罩上,引得高士奇在《灯市竹枝词》里击节称赏:“堆山掐水米家灯,摹仿黄徐顾陆能。愈变愈奇工愈巧,料丝图画更新兴。”即使是不知名的民间艺人,为此也煞费苦心。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提到,走马灯用纸片剪成人马,另设机关,“使烛焰熏动,则人马往来如织”,得以“络绎无休影里形”,令人过目难忘。有时还因地制宜,富有浓郁的地域风情。项应莲《西昭竹枝词》记录了藏区制作元宵彩灯的场景:“牛皮作底酥油面,装点玲珑绘陆离。”据他介绍,当地人用牛皮制成龙凤、人物,再以酥油堆砌其上,“极一二月功夫绘画”,最后摆放在大昭寺外供人观赏。
杨柳青年画 莲花灯
为了张挂彩灯,还得搭建灯棚。马思赞《灯节竹枝词》:“十字街头三叉路,四条青竹架灯棚。”陈祁《清风泾竹枝词》:“烟火层层烛紫霄,灯棚处处照红绡。”将不起眼的灯棚也写入诗中。虽是临时搭建而成,可层层彩灯累叠起来,便形成了壮观的“鳌山”。张邦伸《固陵竹枝词》:“上元灯火九华明,百宝鳌山制造精。”冯誉聪《观灯竹枝词》:“凤辇鳌山点缀工,恍疑身在水晶宫。”就描写了置身其间目眩神迷的体验。有些彩灯规模之宏大令人咂舌,汪沆《津门杂事诗》:“河东河北结长縆,连臂来看草把灯。绕尽黄河刚九曲,蚖脂焰吐一层层。”自注里补充道,“草把灯”又名“黄河九曲灯”,设置时需要“筑场数亩”,“中盘旋可十余里”,观赏者往往会迷失方向。而据刘侗《帝京景物略》所述,“黄河九曲灯”由“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搭建灯棚时显然更要运用巧思。
山东潍县杨家埠永兴店年画《正月十五闹元宵》
燃放烟花爆竹也是当令的游戏,文昭《踏灯竹枝词》:“甲第连云夜宴开,照天烟火紫崔嵬。五陵公子豪华甚,倒挂金鞭放地雷。”展现了光彻夜空、声若雷鸣的欢腾场面。五彩缤纷的烟花最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孔尚任《平阳竹枝词》:“横街春帖挂长绳,早见烟花一万层。”朱宝善《海陵竹枝词》:“刚见流星才裹月,谁家又放九条龙。”此起彼伏、
品类繁多的烟花,让他们感到目不暇接。有些烟花还连接着各式机关,放置在错落有致的盒子中,引燃后便幻化出新奇炫目的效果。高士奇在《灯市竹枝词》中惊诧于眼前的奇观:“月明帘后灯笼锦,字字光辉写凤毛。”自注中说“月明帘”“灯笼锦”都是从不同盒子里放出的烟花,最后还能喷射出杜甫的“五夜漏声催晓箭”一诗,“全首字大如斗,光焰荧荧,良久方灭”。蔡云《吴歈百绝》更是提到:“不放月华侵下界,烟竿火塔又星桥。”他还说所放烟花高悬在竹竿上,“人马城阙俱从火中喷出,每放一架,有故事数剧者”,竟然能敷演出各种情节。
南方不少地区则会跑到农田中燃放烟花爆竹或点燃火把彩灯,谓之“照田蚕”。王鸣盛《练川杂咏》:“高点彩灯千百盏,年年此夕照田蚕。”陈祁《清风泾竹枝词》:“雪炮流星声不断,太平坊里着田蚕。”描写的就是这一习俗。“蚕”谐音为“财”,故又可称“照田财”。吴澂《瀛洲竹枝词》:“照田财火狂呼叫,休得田财富别人。”姚文起《再续支川竹枝词》:“农家要点田财旺,把火黄茅趁顺风。”在狂欢中表达了对家财富足的期待。还有一种“火判官”,可算是烟花爆竹的衍生品。先用泥塑成判官的形象,腹中填满煤炭,眼耳鼻口乳脐等处则预留孔洞。待点燃后,火焰便从各个孔洞中喷出。孔尚任《平阳竹枝词》:“判官冠带虽泥土,眼里心头亦火焚。”赵骏烈《燕城灯市竹枝词》:“狰狞火判列街坊,口吐红烟眼放光。”想必都曾驻足围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肉馅馄饨菜馅圆,灶神元夕接从天
观灯时伴随着各类游艺活动,最热闹的莫过于舞龙舞狮。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王正谊《达县竹枝词》:“上元灯火舞龙狮,锣鼓喧阗爆竹随。”对此都有生动的刻画。另有走长索、划旱船、唱秧歌、打太平鼓、打十番等,同样引人入胜,频频出现在竹枝词中,如程先贞《新春竹枝词》:“宛转空轮一索通,有人踊跃在当中。”蔡云《吴歈百绝》:“看残大烛闹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纳兰性德《上元竹枝词》:“长安一片团圆月,只有秧歌彻晓闻。”叶日蓁《都邸元夕效竹枝体》:“最怜一曲海棠花,太平鼓儿声声打。”杨燮《锦城竹枝词》:“少年键羡多花点,学向元宵打十番。”明清两代地方戏曲逐渐兴盛,元宵时同样会粉墨登场。南腔北调也逗引起诗人的兴趣,如吕及园《滇南竹枝词》:“也知三五灯光好,兜帽高歌大理腔。”田泰斗《竹枝词》:“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郑桂东《西安竹枝词》:“月夜花灯百戏陈,就中扇戏最宜人。”
赵之琛 顾驺 《元宵婴戏图》
杨甲秀《徙阳竹枝词》:“秦腔迭唱间三弦,荡桨人来望欲仙。”如果嫌表演太过嘈杂,不妨闹中取静去猜灯谜。饱读诗书的文人可不会错失大展身手的良机,钱琦在《台湾竹枝词》里暗自窃喜:“烟花火树拂墙过,映带春灯谜语多。”蔡云在《吴歈百绝》中也跃跃欲试:“一样夜寒人废寝,何如曲谜射来工。”为了吸引更多游人,制谜者还设有奖品。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说:“几度费心猜得破,赢来多少好槟榔。”钱梦峰《绍兴新年竹枝词》也提到:“偶然猜着唐诗句,青果三枚笔一枝。”虽然只是些零食文房,但也平添了不少快乐。
佳节美食自然不能不提,最重要的当属北方的元宵和南方的汤圆。两者做法虽有差异,但都蕴含着阖家团圆的祝福。正如吴德纯《锦城新年竹枝词》所言,“食品元宵巧制难”,不过因为“佳名爱取团圞意”,仍然大受欢迎。冯家吉《锦城竹枝词百咏》也说:“汤元吃罢心香祷,愿似囫囵过几年。”注重的自然是圆满甜美的寓意。清代京城马思远家精心制作的元宵享誉一时,符曾《上元竹枝词》对此赞不绝口:“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寻常人家自制的元宵其实也别具风味,厉秀芳《真州竹枝词》:“谁家敲杵夜舂粮,掺合饴糖备客尝。莫怪此中花卤滴,月宫原有桂枝香。”馅中拌入桂花卤,顿时令人唇齿留香。街坊邻里还会互相馈赠,赖学海《吴城竹枝词》:“米糕团裹桂花糖,邻馈元宵白似肪。”刘沅《蜀中新年竹枝词》:“底事年年饷粉丸,春宵月色助餐盘。”美味中又融入了浓厚深切的情意。江南地区还盛行“爆孛娄”,即将糯米放入焦釜爆成米花,用以“卜流年之休咎”(顾禄《清嘉录》)。王鸣盛《练川杂咏》:“新春爱嚼米花甘,听闹元宵兴倍酣。”能博得这位大学者的垂青,想必正是因为便于携带取食。而从潜庵《苏台竹枝词》所述“时新要趁天晴卖,小小筠篮叫孛娄”,可见尚可走街串巷地叫卖,乘着元宵还能“其利三倍”。
依照江南旧俗,元宵还要祭拜、迎接灶神。上海本地就有不少竹枝词述及,如李行南《申江竹枝词》:“元宵锣鼓镇喧腾,荠菜香中粉饵蒸。祭得灶神同踏月,爆花飞接竹枝灯。”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肉馅馄饨菜馅圆,灶神元夕接从天。”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正月半夜接灶君,荠菜圆子肉馄饨。”可知荠菜圆子、肉馅馄饨都是常用的供品。而陈松《槎浦棹歌》又提到:“羹调和腻味酸咸,又捻花糕女手掺。莫讶仙家煮白石,蒸缸蒸甏亦非凡。”
据他介绍,南翔地区在元宵时“家家煮和腻羹,蒸糍粉,手捏缸甏甚精”,也用来祭祀灶神。
除了迎接灶神,各种礼佛祀神的仪式也会在元宵举行。王彦泓《杂题上元竹枝词》:“绣佛前头结好因,上元灯火肃凌晨。悬幡一色灯笼锦,名氏亲书善女人。”姚文起《续支川竹枝词》:“上元钟磬韵铮摐,连接文昌挂绣幢。不论工商来入会,悠扬都演道家腔。”善男信女们纷纷入寺进香供养或举行斋醮科仪。更令人称奇的则是祭祀祖先的“上年坟”习俗,冯赓颺《徐乡竹枝词》说起在山东的见闻:“莱服星星荒野遍,泉台还喜有春光。”据他说,当地人在元宵夜上坟祭扫,还得在墓前点燃萝卜灯。万清涪《南广竹枝词》提到四川也有类似的习俗:“昨宵元夕又今宵,一望门前纸尽烧。生理各寻衣食路,放闲不任小儿娇。”在热闹祥和的欢乐中又交织着慎终追远的凝重。
漫夸灯火闹元宵,乘兴频将女伴邀
平日不能抛头露面的女性,此时则能名正言顺地外出,由此形成不少重要习俗。最重要的是“走百病”,如范景文《北吴歌和王退如使君》:“道遇女郎走百病,南关灯火一时新。”蒋诗《沽河杂咏》:“上元节夜一宵游,百病消除走未休。”相似的还有“走三桥”,如陈金浩《松江衢歌》:“元宵踏月闹春街,同走三桥笑堕钗。”袁学澜《姑苏竹枝词》:“赢得细娘罗袜涴,笑看灯市走三桥。”都希望借此除病消灾。为了避免在昏暗中冲撞踩踏,女性在服装上也格外留意。高士奇《灯市竹枝词》说妇女们“消病春风去走桥”,往往会“葱绫浅斗月华娇”,即身穿葱白米色绫衫“为夜光衣”。为了祈求平安,女性还有偷采蔬菜的惊人之举。陈钟海《新州竹枝词》:“几人能嚼菜根香,赖有元宵任尔尝。君采晚菘侬早韭,园丁休要密关防。”陈芝诰《怀城四季竹枝词》:“漫夸灯火闹元宵,乘兴频将女伴邀。采得青青菜盈把,一年清吉病全消。”两位诗人都强调,这类“偷青”“采青”的行为“主者不禁”,“园丁亦不能禁也”。正因如此,倪云癯《羊城竹枝词》才会惊呼:“几队惊鸿人影过,元宵即是采青天。”平时循规蹈矩的女性,也能享受到百无禁忌的放纵。
李嵩《观灯图》
为了觅得佳婿良偶,年轻女性还会偷摘别家的花枝。廖燕《羊城竹枝词》:“采青时近甚繁华,几处弓鞋趁月斜。同伴不知心底事,怪奴只采合欢花。”陈霨《台湾竹枝词》:“花枝偷折意踌躇,暗把衷怀祝太虚。嫁得檀郎才貌好,白羊居里玉人如。”将她们满怀憧憬却又忐忑难安的复杂心绪展露无遗。已婚妇女企盼早日生养,也通过类似的方式以求吉兆。梁廉夫
《城厢竹枝词》:“灯带已稀无觅处,不知还有几人偷。”自注中说,妇女们偷取元宵灯带,“或自收存,或送亲友,以为得子之兆”。更有甚者,索性直接把彩灯偷来。林溥《西山樵唱》:“灯宵曼衍幻鱼龙,社庙笼灯个个红。”他还说元宵夜社庙悬灯,“村农无子者,窃灯去则生子”,不过次年必须加数十倍奉还。孔庆镕《扬州竹枝词》讲的更明白:“旗杆高悬土地灯,抢来宜子又宜孙。明年此日重申贺,十倍酧还算报恩。”也有用其他方式祈求子嗣的,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岁宜男定是谁?”别文榽《燕京咏古》:“走过玉桥摸锁去,诸姨新妇笑宜男。”结伴去摸城门上的钉子或门锁,就显得“文明”多了。
王利器等辑《历代竹枝词》
和女性相关的元宵民俗,还有“请紫姑”。这项习俗起源颇早,在南朝刘敬叔的《异苑》里已有记载,说她原为某家小妾,因不堪大妇凌虐,于正月十五日在厕所中自尽。世人遂奉以为神,制为人偶,在元宵之夜祝祷迎归,“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竹枝词中也不乏描写,如王彦泓《杂题上元竹枝词》:“夜筵花果绕香炉,心事年年问紫姑。”
苏履吉《兰州元宵灯市竹枝词》:“谁赛紫姑问心事,夜筵温酿乐衔杯。”由于祝祷等仪式多在厕所、茅坑进行,故又称其为“厕姑”“坑姑”,如陆遵书《练川杂咏》:“喧笑一堂迎厕姑,厕姑只恐未能题。”吴澂《瀛洲竹枝词》:“戏毕调狮二鼓初,丢花篮罢请坑姑。”而迎归之后又在簸箕中扶乩,所以又称为“箕姑”,或讹作“七姑”,如王鸣韶《练川杂咏和韵》:“为闹元宵雨乍晴,箕姑响卜对抬行。”颜汝玉《建城竹枝词》:“正看灯时神下降,满庭齐唱七姑娘。”竹枝词中还偶有“针姑”“九节姑”“麦沟三娘子”等,如李琪《崇川竹枝词》:“紫姑赛罢赛针姑,百子堂前曳绣襦。”吴澂《瀛洲竹枝词》:“门臼娘娘九节姑,兴余还要请灰婆。”姚文起《再续支川竹枝词》:“麦沟娘子真迎到,橄榄茶浇一盏浓。”都是民间信仰中迎归扶乩,卜问休咎的女神。
作者:杨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