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是西方传统中关于交流失败的一个基本原型——讲述上帝变乱人类的语言,使得他们各执其言,无法沟通,也就没法合作完成修建一座通天塔。未完成的这座塔被称为巴别塔。巴别,即变乱、混乱的意思。想想2006年获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的同名影片,四段分别发生在摩洛哥、日本、墨西哥和美国的剧情交织,庞大的“巴别塔”似乎无处不在,横亘于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群中。
而在动物世界里,“犬”,不论中外,时常被描绘成人类的忠诚伴侣,善通人性,展现了人与非人类生命之间的可交流、可沟通。去年底,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葬礼现场,他的服务犬萨利,一只拉布拉多猎犬静静趴在灵柩前不愿离去的照片,令人动容,在社交平台刷屏。这让人想起2003年出版的英文畅销书《巴别塔之犬》,小说以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引进中文版后,不断再版重印,颇受读者喜爱。
小说从晚秋一个日常午后开始。妻子露西从后院高达八九米的苹果树上坠落而亡,唯一目击者是家中的罗德西亚脊背犬罗丽。对于身为语言学教授的丈夫保罗来说,事情的发生似乎毫无征兆。无法接受这一事实的保罗执念于要教会罗丽说话,希望它可以告知妻子死亡的真相。故事随之展开,交织其间的是保罗的回忆,从他与露西的相识、相爱到婚后生活中的甜蜜与争吵。
正如书名所暗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语言与交流的故事,交流的失败与期盼并存。妻子露西真诚美好,作为从事面具制作的自由艺术创作者,却无法达成与面具之下自我的共处;与她真心相爱的丈夫保罗,视其为“整个世界”,但在日日相处中却丝毫未察觉另一半的决绝选择;而再通人性的狗,也终究无法学会人类的语言。这样的自我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因交流失败所营造的裂痕般痛楚、焦躁哀婉的情绪充斥在字里行间。直到故事最后,在脊背犬罗丽的陪伴下,妻子有心留下的种种线索最终安抚了丈夫接受她的绝然离去,继续生活。
掩卷而叹。即便是最亲密的爱人之间,是否也如19世纪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所言,有一种“豪猪似的不可接触性”?小说中的保罗尽力回想着妻子离世前一周的所有细节,在他看来,除了周二晚上的争吵外,每一天都“只是一星期之中平凡的一天,多么正常,又多么无味”。而那晚的争吵,起因也是露西坚持面具创作必须出自自己的灵感和想法,还“发脾气”拒绝了保罗“出于善意”的帮助。第二天早上,俩人一起用餐。妻子道了歉,丈夫出门离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那天的午后,便是小说的开头。
有着“诗界莫扎特”之称的波兰诗人辛波斯卡,善用诗句记录下对日常细节、平凡事物的惊异感。她在名为《巴别塔》的诗作中,列出了一连串对白,读来像是一对恋人絮语——
“几点了?”“噢,是的,我好快乐;
我只需要一个小铃铛挂在脖子上
在你睡着时叮当作响。”
“你没有听到暴风雨的声音吗?北风撼动
墙壁;塔门,像狮子的胃,
倚着嘎嘎作响的绞链打哈欠。”“你怎么
可以忘记?我那天穿着肩膀上有扣钩的
素灰色洋装。”
……
“那是陈年旧事了;刀刃穿透
但未伤及骨头。”“没关系,亲爱的,
没关系。”“我不知道
现在几点钟,我也不在乎。”
这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凸显着语言与交流的窘迫。如此看来,作为符号体系的语言,经过跌跌撞撞、来回翻滚的符号所结成的各种意义,能否搭建出交流的桥梁,抑或如《人类理解论》作者、英国思想家洛克所察,语言反而有碍于思想在两颗心灵间如磁铁相吸般轻松流动?
电影《巴别塔》(又译《通天塔》)讲述了交流的困境
人类时常把跨越交流鸿沟的美好愿望投射到与动物、外星生物以及智能机的交流当中。在《巴别塔之犬》中,这表现为试图让动物开口说人话。突破隐含的人类中心式傲慢,在影片《降临》中,鸿沟跨越则表现为人类试图破解外星生物“七肢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意外获得这一语言背后该生物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具备的可预见未来的能力。在影片《她》中,这一美好愿望甚至表现为跨越灵与肉的鸿沟。片中主人翁与没有实体存在的“她”,谈了一场柏拉图式完美恋情。不仅如此,摆脱了实体的“她”还可以自动升级,在心灵之间自由穿梭,留下人的无奈和无言以对。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虽然无法获得完美的交流,却渴望交流、企望交流的完美。用传播学者彼得斯在《对空言说》(Speaking into the Air)中的话说,人类的交流簿记载了现代的渴望,唤起的是心心相印的乌托邦——如天使般心灵交融的完美交流。或许这也正是《巴别塔之犬》中那位古灵精怪妻子的执意所在。在这交流簿上,也记录着我们期待借助有效沟通技巧的心理疗方,或是跨越时空、人机界限的媒介技术来实现交流梦想的各种努力。
科幻影片《降临》剧照
而在彼得斯看来,人类追寻交流梦想的过程,一面是电子媒介带来的新世界,另一面则是各种各样交流的不幸、错发的通知、无主的死信、断头的电线以及无法清晰解读的含混讯息。这些曾在模拟信号技术时代探寻到的沟壑,似乎仍横亘在当下交流情境中。无奈之处在于,更新迭代的媒介技术在提供越发便捷交流手段的同时,也在不断生成着更多模糊不清、等待处理的讯息。从积极的角度想,这些媒介即便无法完全化解人的内心思想与外在语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分裂所引起的痛苦感受,至少能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渠道和更多可能的合作。
所幸,《巴别塔之犬》的最后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对交流的期待。保罗说:“我努力记住她原本的样子,而不是那个为了安抚我的悲伤被我构建出来的形象”;“记住她原本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的最佳礼物”。《巴别塔》诗作中看似答非所问、恋人絮语般的你说我说,仍隐约可见彼此在努力交流中。
或许,尊重而不是改造差异,是展开交流的另一种途径。在爱人之间、在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甚至在面对与人类共享生存环境的各类其它生命体时,这样的交流需要我们以开放聆听的姿态去理解、尊重彼此的差异和边界。这样的交流不是为了实现痛苦的心灵交融的手段,它本身即是目的。
作者:石泉(书评人)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