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华裔剧作家、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教授和编剧学专业主任黄哲伦先生应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之邀来到上戏,举行为期一周的编剧学教学与学术交流活动。上海戏剧学院荣聘黄哲伦为名誉教授。
授聘仪式结束之后,黄哲伦教授进行了编剧学专题讲座。他认为,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但编剧的工作和两三百年前没有区别,编剧是可以教出来的,要像老鞋匠教学徒一样言传身教,他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之后,更新了编剧学教学的课程,立志要把哥大发展成美国最好的编剧教学。
随后他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编剧教学的三个核心价值:第一个核心价值是“多元化”。多元化首先是戏剧观念(包括美学风格)的多元化,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三位知名教授,每一位教授都有不同的戏剧观念与教学理念,但哥大尊重他们的观念,因为不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写出好的剧本;其次是文化的多元化,哥大推崇文化的多元性,以更宽广的胸襟去包容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编剧讲述的故事,因为全世界的故事都值得讲。
第二个核心价值是“制作”。剧本算不算文学?答案是肯定的。但剧本在某种程度来说与乐谱的性质是一样的,音乐在乐谱上只是一种符号,只有经过音乐家的创作才能成为美妙动听的音符。剧本也只有在戏剧舞台上呈现之后才能称得上是文学,因此编剧一定要让人把自己的剧本读出来、演出来,根据它的舞台效果做进一步的修改。
第三个核心价值是“生存”。哈罗德?品特曾经说过,作为编剧你在剧场有生杀大权,但你不能维持生计。编剧要考虑生活问题,虽然编剧的写作课程很有艺术性,但也要让剧本创作更接近现实生活,投资要考虑多样化,编剧的创作也是如此。哥大的编剧课程增设了电影写作、电视剧写作与音乐剧写作,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与生存技巧。当然,为了生活学生需要学习其他技巧,但他的艺术灵魂是属于戏剧的。介绍完哥大的三个核心价值之后,黄哲伦教授感慨道:“编剧创作有很多规则,我不喜欢那么多规范,我只遵循一个原则——听从你的内心。别人会告诉你剧本如何改良,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决定自己要写什么题目。写作是一个旅程,让你学到关于这个世界你不知道的事,你不知道的自我。”
黄哲伦教授结合自己的作品分享了三条创作经验:首先,要有一个问题。过去我们讲剧本的创作要先有一个人物或者主题等,反对从概念出发,但黄哲伦教授认为,剧本创作可以从概念出发,但剧本创作不是为了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概念,否则就可以去写论文或者杂文,编剧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去演绎一个概念,解决一个在构思时提出的问题,因此,精彩的故事是编剧创作剧本的必要前提,是手段,也是目的。
其次,要知道故事的开始与结束。剧本创作就像是一段旅行,你知道自己的出发点是北京,终点是上海,但这段路程怎么走?最佳路径是什么?编剧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方案。
第三,要找到一个范本。编剧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大量的阅读经典剧本,不能从零开始剧本的写作。自己写作剧本之前,要找到一个范本并与之对话,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对其进行形式上挑战。
此外,黄哲伦教授还讲述了自己对剧本改写的看法,他认为剧本要不断改写,不断重写,因为剧作家自己在成长,时代也在变化,最初创作剧本时要解决的问题有可能在新的语境中发生了变化,改写有可能使作品更完善,在改写的过程中,编剧要学会筛选别人的意见,当然,他特意强调了只有编剧本人才能改动自己的剧本,任何人都不可以侵犯编剧的著作权。在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时,黄哲伦教授深入浅出,兼具理论色彩与实践价值,尤其是他结合自己写作《蝴蝶君》与《黄面孔》等剧本时的经历,令在场的每一位师生都受益匪浅。
从编剧的角度看,黄哲伦提出八条宝贵的经验:
第一,写剧本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
第二,重视剧本朗读的意义,好剧本是可以“听”的,即好剧本即使没有包装,哪怕仅是朗读,也能让人感受到戏剧文学的魅力。因此,编剧要接受剧本朗读的挑战;
第三,剧本是文学,但,好的戏剧文学是改出来的;
第四,学编剧先要多读剧本,剧作家是可以“读”出来的;
第五,剧本要有生命力,必须学会冲动与控制,控制的闸门是思想(力);
第六,编剧的三个秘诀:确立问题,寻找路径,与范本对话;
第七,要重视形式上的挑战,每部剧作都应该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第八,要重视改写,好剧本都是改出来的。
据悉,上戏编剧学研究中心在院学术委员会、戏文系、研究生部与国际交流中心的支持下,与哥伦比亚大学编剧系联合培养编剧MFA已经有四年的历史,此前黄哲伦教授与陆军教授每年互派两名研究生到对方学校交换学习,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陆军教授在讲座开始前赠给黄教授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剧作选》就是其中之一,哥大研究生的9部剧作曾被搬上上戏舞台,上戏研究生的剧作也在美国外百老汇上演,双方联合培养编剧学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创了一个先例,这对上海戏剧学院的编剧学建设与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