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中国天文年历》显示,12月22日6时23分,迎来“冬至”节气。从冬至起,白天开始变长,一阳始生。
冬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冬至在我国历代也称为“日短”“日短至”“日南至”。冬至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冬至物候也符合着古人对阴极阳生的理解:“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阳气回升,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自冬至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寒风萧萧,雪花飘飘,我国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的天气。冬至,春之先声也。寒冬虽然渐行渐近,但在呼啸寒风中,依稀可以听见春天的脚步隐隐传来。
冬至阴极一阳生,正是养生好时节。天文和保健专家提醒说,此时节要潜阳补温,敛阳护阴。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及时添加衣服,注意手脚的保暖;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要静神少虑,保持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强求名利,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
冬至有哪些习俗?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日常养生
1、起居有常,不妄劳作:适当进行些户外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但应在阳光出现后才出外活动,这样做可防止阳气过度消耗。此时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2、防寒保暖: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缩和动作乏力的现象,因此,选择宽大松软、穿脱方便的冬装也很重要。有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可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用棉层或皮毛加厚。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于保护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链接:冬季饮食要点
1、多用温补少食寒凉: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
2、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冬至养生滋补可从四方面着手: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气食品,是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对气虚证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鸡肉等。
冬至阴极一阳生,正是养生好时节。天文和保健专家提醒说,此时节要潜阳补温,敛阳护阴。多吃补益身体的食物,如莲子、芡实、薏仁、赤豆、大枣、银耳等;及时添加衣服,注意手脚的保暖;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要静神少虑,保持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强求名利,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
从流传至今的冬至习俗看,古人的时间制度和观念,代表着一种文化归属。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变化的关键点,这天阴气虽处于最高值,却也是阳气开始生发之始。于是,老百姓在冬至这个节气点,通过绣、绘、数“消寒图”等方式,在最寒冷的环境中营造新期待的心境,进而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了大家的认同感。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