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图》
任伯年
文人画在题材上,出现论道、访友、寻幽、游乐为内容的山居图、行旅图等,寄情山水之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
据《宋史》记载,宋太宗淳化四年,为表现京城祥和气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而在二月壬戌,太宗赵光义“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碰巧这天雨雪交加,天气非常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宣布,派遣“中使”再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孤寡老人有了米炭,就等于有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从宋太宗开始,“雪中送炭”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气候学家竺可桢曾研究了两宋辽金王朝更迭的300多年间,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由温暖向寒冷、再向温暖的变化过程。尤其北宋时期正是气候向寒冷转变的时期。如乾德二年十二月,京师汴梁下起了大雪,宋太祖赵匡胤“设毡帷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还觉得很冷。宋太宗淳化五年十一月,有天气“大寒”的记载。至和元年正月,“京师大寒,民多冻馁死者”。
而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后,清代康熙年间以前的这段时间。
根据明朝历史的记录,这段时期的寒冷是几千年都难遇的。当时,如今的浙江沪等地年年暴雪。这段时期正好是崇祯皇帝在位的时期,当时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次小冰河时期,一次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一次是在唐末五代,北宋初期。
【书画中的雪】
《雪霁江行图》
郭忠恕
《圣朝名画评》中评他的界画,为“一时之绝”,列为“神品”,传世作品有《雪霁江行图》卷。此图在用不同笔法表现船体的木质结构和绳索的不同质感,楼观舟楫皆极精妙
《寒林骑驴图》
李成
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此图中文人骑驴山野,苍松白雪,气象萧瑟。
《群峰霁雪图》
李成
《雪图》
巨然
巨然曾是南唐后主李煜座上宾,李煜降宋后,他随同至汴京。此后画风受北方影响,作品增加高山大川,披麻皴画技大进。
评价认为:此画构图大致可分为三景,主山双峰屏立,雄巖峻险,表现出奇峰积雪霭霭\幽深的北地景致,俨然具有北宋气度,而两侧锯齿状的岩块,看似突兀奇倨,但却有增强画作张力的视觉效果。中景楼阁隐现山石间,客旅行於山径上,近景则画河岸两侧,枯枝树石。
《雪山寒林图》
范宽
此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
《雪山萧寺图》
范宽
此图是他的一幅表现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构图不同于其他作品。画中山石树木直现于幅前,不留空间,让观赏者觉得有一股寒气袭来的身临其境感。
《晓雪山行图》
马远
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雪滩双鹭图》
马远
此图为江湖小景。图中近景的山石以浓墨大斧劈勾皴点染,远的山、水以淡墨勾染,约略朦胧间自然拉开了空间远近的透视关系。桃树枝干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水边的几只鹭,实际上是作为点缀物。画面境界十分幽远开阔。
《雪堂客话图》
夏圭
山林房舍为皑雪覆盖,寒气袭人。二人于室内对话。一渔翁划桨冲寒而来,以打破画面的沉寂。
《关山密雪图》
许道宁
此图上端大山陡耸,四面峻厚,密雪覆盖其上,气势极见宏壮,大山左外侧一亭翼然,远眺陂陀纵横,野水层层,如游今之泰山。
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