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午夜的太阳》(之二)
这些天,来自海外艺术家的各类展览密集登陆上海。而在这些五光十色的艺术展之外,一批中国本土艺术展也值得关注。它们跳脱出传统,向人们呈现了笔墨在新时代的多样化表达。
水墨概念艺术大展
展期:2018年11月11日至2018年12月5日
地点:中华艺术宫
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对当代中国水墨领域新探索和新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展览筛选国内外近40位当代水墨领域有建树、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突破了水墨画着重纸本和墨的传统,继而与多媒体、装置等结合,为人们呈现水墨在新时代的多样化表达。
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在主展厅旁设立延伸馆和互动馆,将水墨元素提炼出来结合新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的概念部分阐释,与观众产生交互引发对水墨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同时将邀请青少年儿童参与到互动馆中的水墨绘画大赛活动中来,是推广美育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
▲卢禹舜《天地大美、心驰神往、笔遂墨顺系列之二》
▲陈家泠《双峰插云》
上海新水墨艺术基地提名展之“常与变:水墨进程中的对话”
展期:2018年11月16日至12月18日
地点:朱屺瞻艺术馆
展览以当代的视角对水墨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呈现,同时将展览本身视为一种水墨关系与意义的再生产,在对话的互相撬动中,在罗兰巴特式“可写”的美学观看中,抵达实现展览的价值和意义的终点:即以一种“动态”的视角,为处于不断变化进程中的水墨形态提供以具体而切实的讨论维度。
吴昌硕、康有为、朱屺瞻、关良、井上有一、吴冠中、丁雄泉、丁立人、刘国松、夏阳、陈家泠、张桂铭等40位艺术家的作品悉数亮相,从样式形态的传承性、书写表现的反差性、实践方法的相关性三个块面进行探讨,呈现从民国到当下鲜活的艺术样态,并涉及到了“水墨语言”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谱系、线性叙事和节点式事件,借此从一个侧面观察到近现代水墨的生发和演变。
本次展览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同期开幕的“水墨经验II”形成互动,共同推动关于“水墨”话题的深度思考。
▲吴冠中《瀑》
▲张桂铭《小池游鱼》
“水墨经验II”
展期: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2月10日
地点: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这是一场没有传统水墨作品的“水墨展”,展览上的水墨更多被当作摄影、影像、装置中的一种媒材来使用,12位艺术家以“水墨+新媒材”的程式探讨“水墨”在当代的可能性及与之相关的深层文化议题。
展览分“山水竹石”和“多维视域”两部分。“山水竹石”带有古代文人审美的强烈印痕, “多维视域”则呈现了当代人视角各异的“水墨经验”。通过这两个部分,展览试图重新去思考包裹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水墨”是怎样打动了当代人,当代人又是怎样以当下的视角和生存经验来做出回应的。
▲芭芭拉《墨雨小园》
▲丁文卿《山的隐喻》
2018首届长三角中青年版画家邀请展
展期:2018年11月25日至2018年12月12日
地点: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
眼下,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发展是大趋势。首届长三角中青年版画家邀请展,促进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和艺术创作,研究分析青年艺术家版画创作的现状。艺术家的邀请由各地颇具声望的版画名家推荐,再经策展人和组委会评审遴选产生。这些艺术家分布在当地的各行各业,有专职画家、大学教师、出版行业、文化工作者,还有在美术学院就读的版画系研究生。
展览展出的36位艺术家的79件作品涵盖了木版、铜版、丝网等版种,同时也有利用版画语言构建的版画装置作品。它们不仅呈现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也是他们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下,对于当下社会、生活、世界、人生思考及感悟的集中展现。
▲陈思瑾《孤独的迷宫I》
▲孙灵《苏州河志之北新泾风光》
2018上海第十一届版画作品展
展期:2018年11月23日至2018年12月2日
地点: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东外滩艺术空间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 “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打响城市文化品牌”的大背景下,上海版画始终彰显时尚、现代的海派文化的特质,亦通过不断融合、兼收并蓄来自海外和本土、学院和民间的营养,展现出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
本次展览共展出版画作品110余件,全面反映了上海版画近两年的发展面貌。这些作品题材涵盖面广,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先前比较稀缺的铜版石版等经典版种,逐渐补齐,部分作品有相当水准,这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部分受过专业训练的作者加入不无关系。业余作者,因为条件限制,采取了一些非典型的创作手法,作品倒也别开生面。也有几位作者采用了数码的手段和单版拓印。基于本次展览,优秀的版画作品将进一步打磨,选送至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参评,向建国70周年献礼。
▲王绪蓉《Ding Dang》
▲张艳焱《影》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