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传统佳节,这几天,沪上推出了一系列群文活动,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营造浓厚的敬老氛围。非遗大比拼、猜灯谜、赏菊、品重阳糕……这个重阳节文艺范儿满满。
用一点碎布,拼剪出一个春天!
“裁缝店剩下的边角料、包装盒里取下的布、几张硬板纸、一点棉絮,经过精心的拼贴、描绘、缝补,在我们这就能变成栩栩如生的飞鸟鱼虫!”10月16日下午,上海市第二届布艺(创意)作品大赛参赛作品展在同济大学博物馆拉开帷幕。展厅中,一位年近九旬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认真地为观众做着导览。她,就是海派布艺的非遗传承人王励新。
布艺集民间剪纸、缝制、刺绣和剪贴为一体,是中国古代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绚烂之花,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周礼》中就有“刻绘为雉瞿”的记载。汉代刺绣已十分繁荣,唐代缝贴布艺形成了“贴绢”“堆绫”等独特的手工艺。到了明清,图案得到了极大丰富,布艺艺术进一步繁荣。
作为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组成部分,海派布艺在上海地区流传已久,传到王励新这已是第四代。王励新并非科班出身,她原是中学里的化学老师,退休后开始钻研布艺。这一扎进去便一发不可收拾,王励新大胆创新,在传统技艺中融入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原料选择上,她创造性地运用了腈纶棉、自染绸缎等材料,把简易的布贴演变成为具有立体感的布艺作品;在制作工艺上,她研发了针筒灌胶穿线的金边粘贴法等技艺,使得“布艺画”更加精致、更具观赏价值。一块块废弃的布料,在她的手中神奇地变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工艺画。
“创作一幅‘布艺画’,从构思、绘图、选料、配色到成品,每一步都不能马虎。”王励新说起“布艺画”来头头是道。制作过程中,她总会精心挑选材料,根据各种人物、花卉的特征去选择布料。布料的图案、色彩与画面内容相得益彰,自成趣味。
得知王励新老人拥有精湛的“布艺画”手工制作技艺,并且就居住在所在辖区后,四平路街道办事处成立了海派布艺工作室和非遗展厅,并为她在社区老年大学专门开设了“布艺画”普及班。海派布艺传承还走进校园,在二师附小、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同济小学等成立了校园传承基地。街道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年底前,这一技艺还将进入中学,对有天赋、有热情的孩子加以培养和传承,让中华优秀民间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海派布艺2011年被列入杨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眼下正在申报市级名录。“实际上,除了杨浦,沪上其他区也有手工艺人在从事布艺,我们希望把大家汇集在一起,共同推进海派布艺的传承和发展。”杨浦区文化馆馆长张亚非如是表达了举办布艺(创意)作品大赛的初衷。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入选的200余件作品涵盖了海派布艺及其衍生作品,包括包袋、靠垫、挂件、摆件等。这些作品造型多样、风格多变,有的轻巧实用,呈现出清新的民族风情,有的将现代设计、绘画等与布艺相融合,活灵活现,情趣盎然。
漫步展厅,各种丝、绢、纱等织品以及零散布料,被非遗传人、社区居民,在校师生合理利用,或成为小巧玲珑的包袋,或成为各式香囊饰品。更多的是以布为画,题材也从花鸟鱼虫为主的传统作品,到融入中华创世神话和社会主义正能量的的创新作品。展览持续至10月24日,将由专家评委及大众评委共同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最佳人气奖等奖项。
棕编茶道打香,在新晋网红地标感受传统手工技艺之魅
蒙住眼睛,只不过两三分钟,棕编非遗产传承人俞蝶便徒手用棕叶编出了一朵惟妙惟肖的玫瑰花,精湛的技艺引得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日前,在新晋网红地标——杨浦区图书馆举行的“书香下午茶”之“器之成”主题系列活动上,她和海派绣眼制笼师陈传发、燃香画打香祈福仪式创始人王晔,为现场读者近距离展示了传统文化之魅,并结合“工匠精神”讲述“匠人”的心路历程。
俞蝶出生在棕编世家,六岁便开始学习棕编艺术,创造了很多不同凡响的作品。“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只要你想得到的,我都能给你编出来。”俞蝶不无自豪地说。棕编看似用材简单,但要做好并不容易,常常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才能创造出一件看似普通的作品。最近,她花费了三个月时间编了一对仙鹤。眼下,又在创作一条长达4米的“巨龙”。为传承棕编艺术,俞蝶经常会去很多公益场所给小朋友和年轻人上棕编课。“现在戴上眼镜还能继续编,万一以后没办法编了真的会非常遗憾。”俞蝶说。她相信,只要通过在传承和创新棕编艺术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棕编艺术的魅力。
活动中,“苏派鸟笼”大师颜虎金的弟子、上海制笼高手陈传发带来了自己制作的一套价值30万元的鸟笼。1991年,年仅17岁的陈传发师从颜虎金,学艺三年。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他创新使用高档的材料、精湛的雕花、镶嵌金丝等精妙绝伦的方法制作鸟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陈传发说,每年就制作三只鸟笼,每只都精雕细琢,每天要花费十小时以上并持续四个月才能完成一只。以现场展示的这套鸟笼为例,它由四川老竹、樱木、24K纯金金丝等珍贵材料制成;鸟笼拥有板笼和扁担等组合部件,工艺十分复杂,设计也很考究。此外,鸟笼装饰的设计中能看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蝙蝠装饰意为“五福”,将蝙蝠的装饰倒过来则意味着“福到了”。诞生于陈传发手下的鸟笼每一只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能养鸟,也能作为艺术品收藏。
作为燃香画打香祈福仪式的创始人,王晔在活动中为现场读者讲述了“打香”这门手艺的由来。他告诉读者,“打香”是日本的隔火熏香与打香篆的融合。王晔发现用阻燃棉可以让香一直持续地燃烧,进而可以实现用香作画,通过不断的实验后终于有了现在的“打香”。王晔向人们展示了古时候人们打香篆用的香印图案,这些不同图案设计的香印包含了古时人们对于“福、禄、寿、喜”等美好生活的祝愿。展示的香印图案中最大的叫做“百刻香印”。据介绍,古时人们的时间计量单位是用“刻”表示的,一刻约九百秒,一天则被称为一百刻,因此这个“百刻香印”就是可以刚好燃烧一天的香印设计图案。
除了三位匠人的专题展示外,活动现场还搭建起“匠人匠艺”手工作品集市,编制、棕编、扎染、剪纸、花道、香道等传统技艺各显神通。比如,“品味中西”茶艺表演让读者通过风格迥异的茶具茶器、茶艺师相异的手法,了解中西方茶文化不同的品饮方式、饮茶礼仪。图书馆的借阅区域还设立匠人文化类书籍专柜,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让广大读者能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
杨浦区图书馆的“书香下午茶”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每季度都举办相关的大型读者沙龙。这次“器之成”主题活动,通过发掘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创意推广的方式,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颛桥糕会,许你软糯的绵绵情谊
重阳节当天,“九九重阳·颛桥糕会” 2018年上海市重阳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将在田园公园主会场拉开帷幕。该活动已成功举办十年,到颛桥品糕、买糕已成为闵行乃至周边地区居民的习惯和期盼。今年的活动突出“孝、乐、寿”三大主题,通过九大环节营造尊老、孝老、敬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大放光彩:秋风送爽行街巷
该板块邀请崇明区的非遗团队,到现场进行行街表演。射击世界冠军陶璐娜团队带来的汉服射箭等传统民俗表演,也是“重头戏”。
家喻户晓:又见花糕各处忙
依旧延续“糕”文化,不仅汇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颛桥桶蒸糕等多种著名糕点,还有14家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品牌糕点将同台展示。此外,今年对颛桥桶蒸糕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不仅提升了桶蒸糕的品质,还将包装优化为两种不同规格,既能让想要尝鲜的市民们的一饱口福,也满足了部分人节日送礼的需求。
一见倾心:白头偕老与天长
现场,有一面文化墙挂满金婚照,照片中的主人公,是颛桥镇49对金婚夫妇。一张照片定格一个瞬间,讲述一个故事,分享一段甜蜜时光。不管是小年轻还是头发花白的老阿伯老阿姨,看着一张张照片上老人们幸福的笑容,都为他们相濡以沫的真情所打动。
起居万福:许与家眷皆安康
现场还有特制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谚明信片,市民们当场写下祝福,按下颛桥糕会纪念印章,寄给亲友、长辈等,表达祝福。而通过会场上的声音邮箱,录下这一刻的“心情”,制作成特别的“声音明信片”发给亲人好友,又是一种新的体验。
欢聚一堂:竞猜灯谜齐上场
灯谜一直是糕会每年不变的项目之一,今年同样在公园内的道路两边放置颛桥剪纸背景的灯谜。秋风阵阵,百余条灯谜迎风起舞。
聚沙成塔:儿时欢乐旧模样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现场专门设置了八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怀旧游戏供大家体验游玩,有抽陀螺、滚铁圈、跳房子等,不仅小孩子,大人也可参与,在游戏中找回童年的记忆。
重明继焰:传承非遗惠家乡
徐汇区、宝山区等13个区的非遗文化特色手工技艺摊位如约而至,为前来游园的市民带来独特的非遗文化体验。
阳光明媚:来年菊花未尽香
菊花添秋色,晚晴映重阳。重阳赏菊之风自古有之,今年活动现场也特地用200多盆精品名贵菊花,组成“九九重阳”字样,在阳光的映衬下,呈现百花齐放的美景。
节节攀升:百步穿杨亦争光
除了民俗体验板块中的汉服射击表演外,陶璐娜团队带来的激光射击体验活动也吸引了很多人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颛桥糕会还在往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分会场。除了主会场,三个分会场也会在两天的活动为市民们带来丰富精彩的专题活动。“孝”逐颜开
在颛桥法治主题公园分会场内,市民们观看文艺汇演、聆听健康知识讲座、体验便民服务等活动,而且当日正值颛溪邻里中心正式开放,未来将持续为市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
“乐”在其中
在北桥邻里中心分会场,设有多个传统技艺教室,市民可亲手体验颛桥桶蒸糕的制作工艺。而邻里中心的文艺汇演和优秀活动作品展,则向居民们展示传统文化以及邻里文化的魅力。
“寿”福安康
作为国内第一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景观营造元素的主题绿地,新落成的颛桥剪纸文化公园内,各类活动精彩纷呈。开园仪式上向九位耄耋老人代表赠送特制的剪纸肖像画,以表敬老之情。当天,来自奥地的利莱奥本音乐家爵士乐队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精彩的爵士演出。此外,“星河湾杯”全国剪纸技能大赛的邀请展也落地于此,来自全国各地剪纸大师的作品同台展示。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摄影:本报记者叶辰亮、杨浦区图书馆、闵行区文广局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