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是一个拿起笔就写的过程,而是涉及到我们整体有效学习的所有过程。”13日,来自教育界、文学界、评论界的多名人士齐聚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开谈及新书《写作课》时,强调了“写作虹吸知识”概念——通过写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有效吸取并且学会分析、过滤、运用活性知识。
叶开主张,真正的写作,是基于激发内心与激情的创造型写作;知识爆炸时代,真正的写作要学会“写作虹吸知识”。对此,他创造性“发明”了碎片化时代的深阅读新公式: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一本书,即从兴趣点入手,找到自己“命中注定”的一本好书,反复读、深入读;一位作家,即调查这本书的作者,研究他创作的其他作品;一个时代,即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拓展阅读有关这个时代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书籍。
“这样顺藤摸瓜学习,通过思考和写作的运用将之化为人生智慧。这是创造性新人才必备的持续学习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和价值转移能力。退一步来讲,深阅读与写作的互相激发,在应试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写作课》的雏形,来自叶开此前为市平和双语学校19名初三学生讲授的10堂创意写作课,学生们在其中感受词语的变化,判断表达的优劣,并在实际的阅读和分析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认识、写作到深化,师生在一起“生成课堂”。书中10堂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写些什么内容?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设置人物关系?如何修改和提升?又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写作能力?……每章节结尾处均设置有“写作作业”环节。
在叶开看来,写作教学要顺应学生的生长期逻辑,6-12岁的孩子处于“幻想期”,12-18岁的学生则处于“逻辑期”,因而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阶段提倡幻想小说的阅读和幻想、虚构写作,在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提倡非虚构作品阅读,进行说理性写作训练。
活动现场,上海特级教师黄玉峰谈到写作中的几大要素:一是积累。输入是很重要的,没有输入无法写出东西,因为肚子里没有东西的话,怎么能够吐出来呢?像春蚕不吃桑叶,或者桑叶不吃一定的量是无法吐出来的,否则只能吐血,是吐不出丝来的。积累语言、内容、思想,还要情感,情感是需要积累的,没有情感就没有写作的冲动;二是学会“思”,思就是融会贯通,也就是要感悟,很多人读了很多东西不感悟,没有感悟。感悟要在大量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感悟了以后就是运用,运用就是写出来。
“以前常有些老师讲,作文是不可教的,尤其是创作是不可教的。叶开的实践证明,它是可教的。”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周宏教授肯定了叶开的语文教育理念:“通过培养创作的才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阅读量增加,思考增加,从而在其他文本的写作上更有兴趣也更快入门,让写作成为‘人生的通用能力’。”
当年与叶开老师一起“生成课程”的“联合小作者”之一、高三同学张昕怡作为学生代表现身说法。她坦言,在高中以前,自己其实不是一个敢写的人,但“突破束缚、开拓写作思路”后,为语文写作重新打开了一扇门。她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此前进行的一个词语接力中大家随机想到的词语,即兴写篇小短文。“令我惊讶的是,大家都在这种最自然而没有多余思考时间的写作中发挥得很好。”在不受束缚的写作过程中自然表达出对中文母语的理解和体悟,“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表达”。
《写作课》
叶开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摘节选
真正打动人的叙事不是“P图”
文/叶开
很多同学都写过《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的老师》等命题作文,这些实质上都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写作和表达”。但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无法分辨个人经验的真实与虚假,基于个人经验的写作也可能出现偏差。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可能的偏差,就会出现胡编乱造。
一写到“我的妈妈”,孩子们的妈妈都“被残废”了。
一写到“我的老师”就是白发苍苍——其实可能还不到30岁。
一写到“春游”就是春暖花开。
一写到“秋游”就是秋高气爽。
这些是中小学生写作的常见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细节体现,缺乏表达的热情,而导致为作文而作文。学生写得没劲,老师读了无聊。
为什么会这样?基于个人经验的表达为什么会产生偏差?原因之一是,这些作文题目要求的并不是“基于事实”的表达,而是基于要求的表达。
最主要的问题:在作文“套路”中,不要求表达真情实感,而是要写出“正确思想”。比如,妈妈都是“含辛茹苦”的——实际上,你的妈妈又漂亮又年轻,你们全家又快乐又幸福;老师都是“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虽然你的老师可能是长发及腰的“萌妹纸”,爱自拍,爱用美图秀秀,爱发朋友圈,是资深驴友、超级吃货。
春天为什么一定要“春暖花开”呢?我们可不可以换一个说法?不用这种笼统的说法,不用这种“陈词滥调”,而改用细节描写:小草发芽了,树上叶子绿了。
好一点了。
再进一步,可以写两三个细节。如:一天早上,我推开窗子,看到墙边的树枝上,发了一颗小芽。干枯的树枝润泽了,有生气了。本以为这是花蕾,后来明白,这是叶芽。叶子在绽开前,就像一个芽苞。寒冷的风,变得温和了。古人说,吹面不寒杨柳风,原来是这个意思。
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在写作中,每一个细节都是有价值的。
在细节中,你不必考虑“正确思想”,只需要考虑“准确表达”。
在通常的作文套路中,我们总想套用某个想法,如“母爱是伟大的”“妈妈是艰辛的”。怎么伟大、怎么艰辛呢?在和平年代、富足年代,对于21世纪新世代“新孩子”而言真不好写。他们的妈妈,也爱美,也爱笑,喜欢血拼(shopping),常常旅游;有时郁闷,有时不快,偶尔吐槽,或者美图。但是不能写出来啊,这样写可能思想不正确啊。最好是一条腿瘸了,一个眼睛瞎了,或者弯腰驼背,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这才叫伟大。
这是一种很荒谬的套路,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读来非常不舒服,但至今还很流行。这种被灌输的经验,就是虚假的经验。运用虚假经验来写作,就是虚伪的写作。
我们继续深入讨论:个人经验可以分成“真实经验”和“虚假经验”。真实经验和虚假经验的构成,来自于社会化经验的强迫,来自于人生经验的自我的异化。因为种种暗示,有时候会把虚假的,误以为是真实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观察微信朋友圈。如果足够敏感,你会发现有些朋友总在反复宣扬美食,旅行,快乐,孝敬,诗与远方,通常加上美图。尤其是“美图”,我们都知道,经过P图的照片是虚假的,但是,你的某个朋友就爱这么发自己的照片。她的皮肤本来是疙疙瘩瘩的、松弛的,眼袋是浮肿的,下巴是圆润的,P图之后,变成了“白富美”。
真正打动人的叙事,并不是“P图”,而是能够挖掘并且正视真实状况的文本。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