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喜剧界有些怵“地域”二字。不同地方的方言、风俗都可能让“笑果”衰减。甚至还有“喜剧不过江”一说,即长江为界,南北喜剧各自圈地。
现在,正在热播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试图打破这种偏见。10月4日晚,三组来自上海的选手登台角逐。他们分别是上海滑稽剧团曹毅、张晓冬、沈远、陈思清的原创滑稽小品《共享单车的一天》,虹口区文化局选送、虹口区文化馆石磊、李源、陆兰珍表演的小品《清白》,以及由品欢相声会馆金岩、马春然带来的相声《三把斧子》。
据大赛总导演秦新民介绍,深受观众喜爱的《全国相声电视大赛》曾举办过七届,《全国小品电视大赛》持续过九届,两项大赛停摆的数年间,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喜剧新人。因此,相声和小品两个门类的比赛首次合并举行。适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作为“三台合一”后举办的首届国家级赛事,《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意在为国家选人才,从初赛1000多个节目中选拔出相声和小品各24个角逐总决赛。八场总决赛在10月2日至9日期间在央视综艺频道黄金档播出。
除上海的作品外,来自广东、四川、云南、台湾等地的选手也分布在各场总决赛里与全国观众见面。大赛的目的很明确——打破地域桎梏。而从10月4日亮相的作品来看,从身边挖笑料,从生活里取营养,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由上海滑稽剧团表演的《共享单车的一天》是最先亮相的上海作品。蓝天白云、东方明珠、外白渡桥、石库门建筑、红色健身步道,上海风物带着海派气息而来,节目的创意也带着生活流的清新味道。
主创们别出心裁地将共享单车拟人化,用诙谐幽默的表演,演绎出不同人对待共享单车的百态方式。有人违规停车;有人超载行驶;有人扶车只是为了摆拍发朋友圈;有人“扫一扫”只是为把车骑到人流更大的地方,好让自己乱贴的小广告广而告之;甚至还有人私自毁坏。当然,最后,这辆小黄车得到了自行车工匠的善待。
从取材,到影射的种种行为,无不是老百姓这两年最鲜活的日常。人们感谢共享经济带来的便利,同时苦恼于由此而生的新不文明现象。演员们用拟人化的处理方式,让共享单车自己说话,为自己的遭遇发声,这一创意获得了观众们和专家们的肯定。点评专家方芳表示,节目非常有创意,还能提醒大家爱惜公物。点评专家廖向红更夸赞道:“节目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取材,所以表演出来真实、清切、自然,通过艺术加工给共享单车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让整个表演更加生动。”
当晚,《共享单车的一天》获得了96.36分的评委打分,位列总决赛第三场所有节目第一。
金岩、马春然带来的《三把斧子》,是将童话故事融入到相声的一种探索。
不少80后小时候都听过《金斧子和银斧子》的故事。有位勤劳的樵夫有把锋利的铁斧子,一天,他不慎把铁斧子掉进河里。河神帮他捞斧子,可接连拿上来的都是金斧子和银斧子,樵夫为人诚实,只拿走了自己的铁斧子。金岩讲起创作的初衷,每次他们去儿童福利院演出,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他们也深感“总少一件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作品”。于是,相声《三把斧子》应运而生。
两人模仿了掉斧子的种种情况,“樵夫”花样百出的表现让“河神”应接不暇,也让现场观众大笑不止。
点评专家魏文亮称:“两人配合默契,节奏比较紧凑。”但也指出,有的时候过于紧凑,需要改进。
石磊、李源、陆兰珍表演的《清白》,则将故事聚焦到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和一个见义勇为送外卖小哥身上,通过外卖小哥解救被酒鬼骚扰的女青年,传递出“让见义勇为的人没了清白,才是最大的瑕疵”的立意。
节目特意打造了“瑕疵”这个热词,让人印象深刻。女青年从精神到生活环境都追求零瑕疵,有着一些海派女孩的特质。而节目更深的用心在于,对时下各地出现的单身女性安全问题予以关注。
点评专家廖向红表示:“作品传达出一个‘追求自身清白不要给他人带来瑕疵’的立意,但在情理逻辑上要加强。”另一位专家方芳指出,关切生活的同时“一切必须合理化”,比如在细节上“没有一个母亲买菜回来会把菜挂在衣架上”。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苏州的张霜剑也曾登上过上海的电视节目。昨晚,他照例奉上一人表演的默剧《生日》,全程无声,却用一人分饰两角的动作表演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一个独居老人在风雨中怀念妻子,回忆妻子不让他抽烟的坚持、与他相拥的温暖、两人一同起舞的浪漫,结尾时的一场风雨又将老人打回茕茕孑立的现实。廖向红称赞他:“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用两只手创造了两个人物,这种分寸感和准确度很难把我,你演出了一个孤独的人渴望被爱的模样,让我们感觉到很温馨。”
生活流的创作方向在小品《接电话》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由北京市公安剧选送,表演者孙静、张超、魏铭淇、李南、范超都是来自基层的民警,他们将自己的真实接线经历改编成相声,通过惟妙惟肖的模仿,生动地展示出各种意外的报警情况:把自己锁在后备箱里要报警、错进女厕所要报警,更有一些测试信号、推销小广告的人胡乱报警。整段作品用生动幽默的表演,传递出人民警察爱人民的主旨,也希望借此作品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合理、正确地使用报警电话。
这部作品获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相声组评委石富宽表示:“这部作品选材选得准,联系了千家万户,联系了老百姓的生活,充分表现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大主题。这些来自基层的民警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他们的表演朴实、真实、可信,感觉非常清新。”在他看来,节目能被喜欢,是因为“只有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才是能够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所谓喜剧的“壁垒”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其实已经渐渐消隐,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真心地向生活学习。
比如昨天的另一个相声《现代病》,聚焦现代人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结果导致“耳机聋”“沙发腰”“屏幕眼”等,这些何尝不是生活里的你我他。“我玩游戏也就睡前玩一宿”“我眼神不太好,都看不到自己脸了”等金句,又何尝不带着日常的温度。
评委蔡明在接受采访时就否定了许多“壁垒”的存在。作为春晚常客,她说每年的春晚观众调查都会让自己大吃一惊。“你们知道吗?我的节目是最受90后喜欢的,我都笑死了。90后是多小的孩子呀!他们为什么会喜欢我?”她拿着问题去找年轻人,得到的答案是,“你虽然演的是老人,但你说的是我们的语言。”
与潘长江、贾冰合作的小品《学车》,就是典型的“生活中来”“鲜活的语言中来”。其中蔡明的一句“爱情保鲜靠表白”俨然金句风靡一时。
她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其实我觉得一个艺术作品就像一棵树,你的根必须要深深扎在你生活的这片土壤里,那么生活在继续,你的作品就会跟着时代走。然后,你要多创作出和时代接轨的、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作品,观众就会觉得你没有落伍,觉得这就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亲近、喜欢便是水到渠成的。向生活学习,生活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更是为《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总结了他心目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喜剧演员的自我修养
我认为演员首先得有“三新”。第一,气质上得新。相声产生于市民阶层,它成为街巷市民的气息总在我们相声的表演当中存在。现在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准和知识层次的提高,侯宝林先生就最早提出了“雅俗共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市井气息的东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新的风气、新的精神面貌。新人的这种气韵和内涵反映在一个人外表的气质上,所以我觉得气质要新。
第二,语言要新。诸如“你别挨骂了、没听说过、呸”很多这种语言在过去的相声语言当中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新时代的相声演员,他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语境上有反映新时代的表达方式,所以我觉得语言要新。
第三,表演方式上要有新东西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过去,我们表演老太太时,吧唧嘴里面牙都没有了,但其实我们现在的老人家们都很注意保护牙齿,尤其是在城市里面,你看看这些老人家假牙也好、种植牙也好,过去那种老态龙钟的样子已经很少见了,所以这种旧的表演程式,也应该逐渐消失,不应该在我们的表演之列。所以“三新”我觉得非常重要。
其次要有“三敬”:对观众有敬爱之情;对舞台有敬畏之感;对艺术要有敬业之恭,别当玩儿似的,“俩人儿耍贫嘴只要把人逗乐了就行”这就降低了标准,相声既然是语言的艺术,那就是要千锤百炼。
作者:王彦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