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蔚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这几天,申城有一个艺术展专为一幅画作而办,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这幅画是沈嘉蔚创作于1974年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一幅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红色经典,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标志性作品。
这个展览是登陆龙美术馆西岸馆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特展,集结沈嘉蔚创作于1968年至1976年间的总计90余件与《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这幅画相关的手稿、速写、素描等,多维度“解剖”这件经典之作,使专家学者可以通过“一件作品研究一个时代”。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素材稿
1970年6月,时年22岁的沈嘉蔚自愿从上海支边到黑龙江,参与开发建设北大荒,次年任宣传股美术员。1971年至1976年,沈嘉蔚每年均有数月借调至黑龙江密山与佳木斯从事美术创作。这期间,艺术家创作出油画作品《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974年),同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一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2年作品回归艺术家本人,随后被束之床底十五载,1997年经艺术家修复,先后于纽约和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1998年)和亚洲协会博物馆(2008年)展出。前段时间于中华艺术宫举办、吸引逾百万人次观展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上,这幅《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也曾现身,触动很多人的时代记忆。
在这幅经典油画中,两位年轻军人迎着初升的太阳,在哨楼上远眺。这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有力的构图和形式感强化了战士在画面中的中心地位,画家也巧妙地利用了哨楼高耸的特点,将视线放在画面的底边,使战士的形象更显高大。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素材稿
听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知名艺术评论家陈履生讲述《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背后的故事——
出现在1974年全国美展上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着难以抹去的与其出身相连的时代烙印,但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品相比较,它的时代烙印并不明显,这或许正是该画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之所在。
历史有很多相像之处,早在明代初年,中国的版图上因为“南倭北虏”使当朝面临着空前的边疆危机。400多年后,先是有北方始于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有1974年1月的南方有了西沙群岛保卫战,依然是边患,但在新中国却激发起了举国上下的同仇敌忾。所不同的是,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表现出的对于边疆安全的共识,反映到那个时期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一首响彻千家万户的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创作于1970年前后,由魏宝贵作词,钊邦、铁源作曲: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一颗红心,时时刻刻向着北京
站在边防线,如同站在天安门广场
光辉的太阳照边疆,
毛主席就在我身旁
啊做一个毛主席的边防战士
无限幸福无尚荣光 无尚荣光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与当时流行的这首歌有着特殊的关联。沈嘉蔚在经历了“构思焦虑症”和“草图观摩会”之后,最终确定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构思立意。此后几经反复,最后的成功则是始料未及。
▲沈嘉蔚1974年3月写生于饶河西通乌苏里江边的《乌苏里江岸的白桦与航标》
今天,当它成为龙美术馆藏品中的一件重要的作品,公众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时代,以及一个时代中的画家的智慧和辛劳。非常幸运的是,与该画相关的一批草图、速写等等,在流入市场的多年分离之后又成为龙美术馆的收藏,这有点类似于古代“合璧”的故事。这一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反映美术创作全过程的资料整体保存在龙美术馆之中,从而有益于后人对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的研究。
当《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在1974年问世之后,另一幅版画《保卫西沙 建设西沙》(谢耀庭、曾照欣、彭强华、招炽挺作)则是与其相呼应的另一“保家卫国”题材的重要作品,同时期还有一批这类题材的作品,表现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时代特色。从艺术上看,《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凝重、厚实,表现出了北地寒冷自然中的人的精神与责任,它却并没有那个时代“红光亮”。所以,它的成功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即时代中的暗流涌动正以涓涓细流走向艺术的本体。同样能够说明问题的是,1978年全国美术展上出现的吴冠中的《红莲》,正是作于1974年。
▲沈嘉蔚1974年3月写生于饶河县城乌苏里江岸码头的《饶河码头》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自1974年之后参加过很多次展览,包括在国外的展览,表现出了它在其所处时代中的代表性。可是,本次用一张画及其周边的诸多材料来构成一个展览,并呈现一个时代,却是第一次。从展览策划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由此来看,美术馆的收藏很重要。如果美术馆没有系统的收藏,就很难策划出具有深厚学术内涵的展览,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美术馆中许多作品的收藏在过去和当下,都有可能构成一段特殊的历史,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以及前世今生。自《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当年从中国美术馆的流出,到后来的辗转,又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问题。而所有的这些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这件作品,增加了除画的本体之外的其它多样的问题,或许,这正是这个不同于一般的展览的不同的地方。
作者:范昕、陈履生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图片来源于龙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