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泰斗傅抱石之女、旅日画家傅益瑶心中,中国文化就是最好的风水。2018年9月8日,“风水源”傅益瑶成扇紫砂壶册页作品特展将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沪上“小白宫”)盛大开幕。与以往傅益瑶个展不同,此次展览艺术形式多样,呈现成扇、紫砂壶和册页三位一体的态势,体现了她对于中国文化术的独特理解。
扇壶册页汇成一处“风水源”
傅益瑶的父亲傅抱石以《江山如此多娇》这样的国画巨制而著称,受父亲的影响,傅益瑶也是以大尺幅作品著称,画作中最不缺的就是磅礴之气。然而,此次傅益瑶在沪上“小白宫”的展览却另辟蹊径,无论是40件扇面、20把“文人壶”,还是5本册页,都是以小取胜,这些小品可谓“小天地有大乾坤”。
那扇面咫尺之间,有山有水有人,更有一种文人士大夫朝思夜想的超脱气象。那册页一尺见方,却也海纳百川,一本册页十几张小品一字排开,更是气象万千。最难能可贵的是“文人壶”。“文人壶”留给画家的创作空间最小,历年壶上作画的文人都是极简主义,“意思意思”,可是傅益瑶却偏偏在壶上画出了一片天地,一种境界。在雕刻家的二度创作之下,傅益瑶的“文人壶”显出了罕见的磅礴儒雅之气。
此次展览以小品唱主角,将扇壶册页汇集一处,正自成一个文化的气场——那扇子扇出的是文化之风,是中国文化自古而来的风向;那壶倒出的是生命之水,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和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种风水。此次展览名之为“风水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这里有最美的山,最妙的人
施展空间虽小,但毫不影响作品的大气磅礴。或者说,也因为天地小,那大乾坤才显得更为难能可贵。应该说,在傅益瑶的小品中有最美的山,最妙的人
此次展出的扇面中有一幅《旭日东升》。扇面上那一轮云中红日,最得“傅家红”真传(傅益瑶的父亲傅抱石画过《江山如此多娇》,那一轮红日成为经典,“傅家红”由此得名),这红日在保留了“傅家红”雄浑剔透的基础上,并不追求“圆满”,红日于云间若隐若现,更增添一份中国人的诗情画意。如此精绝的扇面,再配以由整根清代黄花梨老料做成的扇骨,那木纹上的“鬼脸”,与传统山水相映成趣,堪称当代成扇艺术的极品。
“文人壶”展品中的最大亮点是一对名为《登险寻道》的紫砂壶。“登险寻道”的后一句是“风云入怀”。纵使前途艰险,也要迎难而上,终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傅益瑶“文人壶”的经典之作。一改过去“文人壶”以花鸟题材为主的传统,将气势磅礴的山水与紫砂壶艺术相融,真正体现了“小天地,大乾坤”。值得一提的是,此壶比一般紫砂壶略大,这给了画家以更多的施展空间。
册页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看点。展览共有5本册页,以描绘侧重不同,分为“清音”、“山水”、“山赋”、“山行”和“清韵”。作为其中最重量级的“清音”册页 是一本能听得见声音的册页。“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离开人世间的喧嚣(丝竹之声),寄情于山水,这是中国文人雅士千百年追寻的心灵园地。“清音”固然是山水之声,却又何尝不是文人一种超然于世的内心向往呢?傅益瑶用画笔“奏”起清音,很是耐人品味的。
“小白楼”与傅派艺术相映成趣
1979年末,傅益瑶经邓小平亲自批准赴东瀛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公派赴日学习美术的留学生。傅益瑶自小就浸润在父亲博大宽阔的水墨世界里,后又入大学中文系,学的是最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在旅日的岁月中,傅益瑶又换了一个角度看母国的艺术,因而对水墨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所以傅益瑶的国画最纯正,而且散发着创新的生命力。
这次,如此纯正的中国艺术来到沪上“小白楼”展出是一份因缘际会。位于汾阳路79号的“小白楼”是沪上标志性的经典历史建筑,据《上海名建筑志》记载,“这幢华贵庄严的花园住宅,外形带有18世纪欧洲城堡样式,是法国盛期文艺复兴式住宅的典型实例。它端庄又华丽,且受古典主义影响,所以也有折中主义风格的影子。”“小白楼”最初是法国公董局的总董大人的官邸,后来新中国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临时居住于此,“小白楼”也就成为当时名流宾客云集之所。再后来,这里成为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所在地,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据悉,特展将持续至9月17日。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