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死抉择》剧照
“上海是我的福地。”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张平前天亮相上海书展。继《抉择》《十面埋伏》等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后,距离上一部作品出版 14年,他的长篇新作《重新生活》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张平说,自己在新书见面会上的这句话不仅是种客套——当年,是上海的电影创作者把他的小说《抉择》搬上大银幕,“在那个票价两元左右的年代,电影《生死抉择》最终票房 1.4亿元,超过了不少进口大片”。这一回,也是上海的《收获》成为率先刊发他新作的杂志之一。
▲电影《生死抉择》剧照
《重新生活》和《抉择》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被张平在上海书展上相提并论,除了都与这座城市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它们都标注着某种开端。21年前,作家以《抉择》一书开启了反腐题材的写作。该作品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在此后不断被加印、转载。如今,这部新作《重新生活》则开启了同类题材的全新视角——人民视角。用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的话说,“站在人民的立场,深入了社会的肌理与世道人心”。
展开《重新生活》,新书里没有采用以往正面人物与腐败分子直接交锋的叙事结构,而是将几乎全部的笔力放置于腐败分子的家人、亲属身上。小说的主人公武祥是原延门市市委书记魏宏刚的大舅子。魏宏刚因为腐败落马,武家的生活发生了剧变,他们从无意识的“权力特享人员”成为毫无标签的普通人。
▲电影《生死抉择》剧照
张平说:“新作是我写完后放到抽屉里时间最久的。和以往许多小说边写边连载不同,这一部写完后放了近五年。”五年的时间,他从未停止观察和思考: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书写,需要直面社会生活,反映党和国家的反腐决心,更需要贴近人民、近距离描写人民关注的社会话题。因此,他不断确认自己的写作意图:想表达出百姓根本的愿望和诉求,希望自己的新书能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所表现。吴义勤评价:“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体现出张平的探索意识和文学敏锐性,也带来了作品叙事空间和文学性的极大释放,使得这部小说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艺术质地和意义指向。”
正如张平在小说后记中写的:“归途漫漫,但充满希望。清气扑面,必定万紫千红。人民将会用鲜花铺满大地,迎接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振兴……”。《重新生活》揭示的是一些干部的腐败行为对于社会和人民的毁伤,也让读者看到反腐之后“春的颜色”。作为作家,人民情怀的重温与力铸,亦是张平创作初心的回归。
作者:王彦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