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美术馆的发展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截至2017年底,共有美术馆82家,2017年全年举办展览723场,吸引观众617万,举办公共教育活动3357场图为复星艺术中心(上)、中华艺术宫(下)
墙上挂几幅画就是美术馆?美术馆里到底能不能卖画?
随着《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6月1日起于全市范围内推行,一连串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有了明确答案,全上海的美术馆有了指引方向的“白皮书”。这是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在上海大调研持续深入推进过程中的“研发”,首创全国省级美术馆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
申城美术馆的发展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截至2017年底,共有美术馆82家,2017年全年举办展览723场,吸引观众617万,举办公共教育活动3357场。不断拓展的公共艺术空间,升腾着城市美的浓度、文化的活力,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办法》的出台可谓正当时,不仅明晰美术馆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也划出一条条红线,甚至对标《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以及世界一流美术馆,给出诸多鼓励性质的建议。
《办法》出台两个多月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民间兴办美术馆热情高涨,市文广影视局在受理相关咨询过程中,前置审核,也提供意见;区一级文化局有了对接美术馆的专管员,明确管理职责,也厘清管理路径;申城美术馆版图再扩容,截至今年6月底,美术馆数量增至89家,其中华山艺术馆、可美术馆、嘉源海艺术中心等均为近期新增。
▲刘海粟美术馆
一纸《办法》的酝酿,是脚底带着泥土历时一年多走出来的
申城美术馆蓬勃发展的生态,令市文广影视局将《办法》的制订早在两年前就提上日程。
近年来,申城美术馆迎来的“春天”,不仅仅指美术馆数量的大幅上升——从2012年的34家到如今的89家,也包括美术馆技术条件、办展理念、推广活动等方面予人的惊喜,频频汇集国际艺坛的一线艺术家及其作品。不过,随着美术馆建设驶入“快车道”,难免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引发市文广影视局重视的,还有几年前文化部开展第二次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当时国内有三家民营美术馆入围复评,其中上海占了两家。最终,这三家美术馆却都因各种各样的不足,如藏品保管条件不合规范、私人藏品与美术馆藏品界限不清,落选全国重点美术馆榜单。
一纸《办法》的酝酿,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到基层真找问题、找真问题,是脚底带着泥土走出来的——自2017年起,市文广影视局就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调查问卷,10月草拟《办法》初稿,在今年全市大调研的活动中,又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在此过程中,总共实地走访37家美术馆,召开各类专题座谈会24场,回收调查问卷1429份,其中来自美术馆的89份,来自市民的1340份,收集问题63个。
实地调研,俯身倾听,申城美术馆生态热闹背后的隐忧一一浮现:极个别美术馆没有藏品,只算得上美术展览馆;不少美术馆尽管有藏品,但藏品属性不明确、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突出,比如某些美术馆长期展示的美术作品实际上是企业家的个人藏品,并不属于美术馆资产;很多美术馆面临专业人才的缺乏;美术馆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对自身与区域的定位;资金困扰着很多美术馆的运转,有的美术馆打算举办画廊作品展……
对于参观美术馆这件事,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又是什么?大调研显示,40%的受访者想在家门口看展览、逛美术馆,呼唤登陆社区文化中心、商场、学校、机场、高铁站、办公楼等地的美术馆巡展,也呼唤美术馆展览资源向郊区倾斜。此外,大众的迫切需求还包括——希望美术馆多办亲子类公共教育活动,多提供文创产品。
最终,《办法》制订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截至《办法》出台,此前收集的问题已解决八成。对于尚未解决的问题,相关方案还在继续研究中。
呼应大众需求的探索,引领着美术馆乃至城市文化的未来
美术馆能否真正成为城市与市民所需的美的空间、载体,带来文化艺术上的优质服务,《办法》对于美术馆行业做出的规范意味深长。
什么是美术馆?不是根据名字,而是根据内容、功能、性质,核心不是“叫什么”,而是“做什么”。《办法》首次对美术馆进行了定性,明确美术馆是为公众提供文化内容的公益性机构,非营利性是美术馆的基本属性。由此,一系列困扰业界已久的疑问迎刃而解。比如,《办法》指出,藏品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没有藏品的机构谈不上是美术馆。对于藏品的这一规定,将美术馆与展览馆区分开来。又如,《办法》强调,美术馆不得从事艺术作品原作的商业经营活动。这将美术馆与画廊做了清晰界定,对那些在展厅内明码标价出售艺术品、将公益事业与消费市场混为一谈的所谓美术馆亮出“红牌”。对照《办法》,全市美术馆名录将定期向社会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对标《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以及世界一流美术馆,给申城的美术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鼓励美术馆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鼓励美术馆建设数字美术馆、设立艺术图书馆和艺术档案室、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这些建议呼应的是美术馆建设由硬件转向软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也是大众的文化需求。
《办法》的出台,只是一个开始。聚焦《办法》,市文广影视局组织的专题培训正在各区展开。别看“鼓励美术馆建立与自身学术定位相关的收藏体系”在《办法》中只有一句话。它试图扭转的,是长久以来美术馆以收藏高价作品为荣的收藏观念。《办法》建议的收藏观是“适合”。比如,对一家以近现代海派艺术为学术定位的美术馆而言,一件小型的刘海粟素描作品比一件巨幅的毕加索作品更为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填补收藏空白,完善自身收藏体系,利于学术研究。专家指出,我们到国外的美术馆参观,常常直奔镇馆之宝。其实,这些镇馆之宝的价值是通过各馆的研究而产生,藏在作品背后的是它的学术价值。所以,美术馆与其花重金四处寻宝,不如加大对现有藏品的研究力度,讲好藏品背后的故事,打造出自己的镇馆之宝。
记者也获悉,市文广影视局还将在《办法》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好的经验,创造好的机制,探索新的方案,继续助力上海美术馆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其中,一系列相关举措正在或即将推行:美术馆专业人才培训成长计划已经启动,今年重点加强策展人培养,未来还将围绕藏品管理制度、推动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培训;“1+16”市民美术馆共享计划本月起推出,联动全市美术馆举办展览、导览、讲座、主题公共教育活动,覆盖全市16个区的百万市民;“把美术馆带回家”计划正在酝酿,将完善文化云美术馆板块……
作者:范昕
编辑:李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