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这是作家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开头。交织着上海市民生活与海派特色的弄堂文化,究竟有哪些故事,又萦绕着怎样的难忘回忆?昨天,“文进万家 书香闵行”阅读服务活动第三期“大浦江 阅书香”在浦江镇恒南书院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管继平在“上海文化浦江故事——老弄堂的嬉游”主题讲座上,与读者分享了老弄堂故事。
“其中,石库门弄堂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在管继平看来,“弄堂”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有别于任何一种西方建筑形式。然而,它或多或少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痕迹,又受到外来建筑的影响。
而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与千千万万沪上市民生活密不可分。他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弄堂生活,总结为“忆往昔票证万种、电影院里孵冷气、外滩看灯有难度、锣鼓声中说退休、时尚轿车难得赏”……
对于弄堂里的童年趣事,管继平如数家珍:“斗鸡斗勇也斗智、蝉鸣技痒童心动、摆渡过江生态游、黄浦江边免费游、苏州河上跳水秀、捉蟋蟀历经万难、洗衣板上打乒乓、公园墙外翻墙头、黄鱼车踏到十六铺、自行车撞翻煤球炉……”
上海孩童热衷“九子游戏”,包括造房子、滚轮子、扯铃子、抽砣子、打弹子、跳房子、拍香烟牌子、叮橄榄核子等,“其中最受男孩青睐的,大概是打弹子了。”而且花样繁多,三花弹、五花弹、水晶弹、野乌弹……
这些怀旧话题让现场气氛热烈,许多上海读者在讲座结束后仍意犹未尽,与主讲嘉宾频频互动。
“海派文化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管继平说,海派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元素,创立了富有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据悉,闵行区今年4月启动“文进万家 书香闵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读书魅力,播撒书香种子,充实闵行区“修齐讲堂”特色文化品牌内涵,以家风家训温暖人心,打造市民修身齐家、睦邻友善的道德文化新空间。浦江镇将以本次活动为起点,开展“大浦江 悦书香”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全年共安排7堂修齐讲堂大课,邀请镇域内的文化名家从7月开始开展13堂阅读分享会。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