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诺曼底海滨法国二战纪念馆前的广场上,高高飘扬着参加诺曼底战役的十几个国家的旗帜,其中鲜艳的五星红旗特别抢眼。
1944年6月6日是一个让人永难忘记的日子。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这一天在诺曼底海滩打响,同时也奏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西欧的序曲。
但很少有人了解的是,由美英主导、直接投入13万士兵、还有195万战略预备队参加的这场经典战役,其实还有中国海军军人的身影。
他们是当时正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24名中国海军军官,其中有21人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中国海军受训军官合影
他们当年亲历了诺曼底登陆,有的人是在航空母舰上,有的人在战列舰上,还有的人在登陆艇上面直接指挥登陆艇登陆,还有人在运输舰上……
2006年的时候,杭州举行了一次授勋仪式,当时的法国总领事薛翰专门赶到了杭州,给一名抗战老兵授勋。他找到这个抗战老兵名叫黄廷鑫,当年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参战的老兵之一。
“我们找了你60多年,我们就想找到当年参加诺曼底登陆的这些中国人。”法国人找到他的时候很激动。薛翰在当时给他授的勋是法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勋章——拿破仑军团荣誉勋章。
薛翰说:“法兰西永远不会忘记,在我民族危亡之际,与我国军民并肩作战的中国军人。”
▲薛翰为黄廷鑫授勋
黄廷鑫与诺曼底的渊源,最早应该从1937年说起。那年,黄廷鑫19岁,高中毕业,考取青岛海军学校。然而,等到4年后他毕业之时,中国的海军舰只已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损失殆尽。无奈之下,黄廷鑫又入成都陆军学校,成为黄埔第17期学员。
1942年选派年轻军官到英、美学习海军时,黄廷鑫和其他23位中国海军军官通过考试脱颖而出,从此踏上了去英国学习、参战的征程。
▲中国海军军官黄廷鑫,战后加入人民海军,后从事教学工作,2009年去世
1943年10月,历经了海战、颠簸和辗转的中国军官们抵达伦敦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并在这所举世闻名的海军学院接受英国海军传统、礼仪的培训,以及航海、枪炮、船艺等科目的学习。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海军科目学习后,1944年3月,他们被派往各个战区,到现役大型军舰上实习、参战。
途中,年轻的中国海军军人便遭遇了海战。
当时,德国潜艇对反法西斯同盟国实行海上封锁,商船必须有海军舰队护航才安全。这25人乘坐的商船所在船队,就是由1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护航的。没想到,船队行驶到地中海还真碰上了德国潜艇,年轻的中国海军军官们平生第一次见识了真正的海战:两艘驱逐舰脱离编队向潜艇进攻,一艘驱逐舰负责用仪器跟踪潜艇,锁定目标、发出指示,另一艘则发射深水炸弹攻击德国潜艇。各舰的密切协同,让德国潜艇占不到半点便宜,最终狼狈逃窜。就这样,留学生们辗转多地,历尽艰险,耗时3个多月终于到达英国。
据《亲历与见证:黄廷鑫口述记录——一个经历诺曼底战役中国老兵的海军生涯》一书介绍,1944年6月5日晚,当“搜索者”号航空母舰从贝尔法斯特出发的时候,黄廷鑫、葛敦华与其他英国士兵都认为,这只不过是去执行一次普通的护航任务,“搜索者“号航空母舰出发后绕到了英吉利海峡,由南往北游弋,主要任务是外围反潜,防止德国潜艇给登陆行动造成威胁。
黄廷鑫所登的“搜索者”号,是一艘由美国制造、一万吨级、能载25架飞机的轻型航空母舰,主要执行护航任务。在“搜索者”号上,黄廷鑫担任副值更官。“我主要负责观测航母在海上的角度是否合适,在编队中的位置是否正确。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差事。”老人回忆说,航母必须根据风向、水流来决定航行的状态,从而保证飞机顺利起降。同时,航空母舰在航行时,值更官要时刻监视飞机换班、在天空飞行是否有异常等情况,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搜索者”号航空母舰
诺曼底登陆当天,英国皇家海军“国王”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一架架升空,执行反潜搜索任务,防止德国袭击正在登陆的舰队。甲板上忙碌的官兵中,有两张亚洲面孔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便是正在该舰实习的中国海军军官楚虞璋和谢立和。在战斗中,他们的战位在开放的飞行甲板上。两人轮流担任防空和反潜瞭望。这种瞭望除了防止德军袭击,还有救助落水飞行员的责任。
就在离谢立和、楚虞璋不远的地方,另一艘英国皇家海军航空母舰“搜索者”号上,另外两名中国军官黄廷鑫和葛敦华也在奋战。不过,黄廷鑫对于诺曼底之战的回忆却是“静悄悄”,出于保密,出发参战的“搜索者”号官兵并不知道即将展开的诺曼底之战。黄廷鑫也对将要参加的这场特别的海上行动并不知情。
▲在英国航母上参加舰载机飞行员训练
6月6日,“搜索者”号远在战场外围执行日常反潜搜索任务,黄廷鑫早早睡下,直到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才从BBC电台的广播中得到盟军登陆的消息,从而也明白了“搜索者”夜晚出行的原因。
黄廷鑫回忆,当时在舰上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十分高兴,但很快又冷静了下来,心里直打鼓:不知道盟军部队在诺曼底是否能站得住脚?类似敦刻尔克的大撤退是否还会重演?二战初期,德国人让英国人吃的苦头,实在让英国人记忆犹新。“舰上的英国人在兴奋、高兴之余,流露出一种谨慎的乐观。大家见面时都互相笑笑,然后继续回到各自的岗位工作。”
▲中国海军军官在英国
几天后,当盟军向纵深推进的消息陆续传来之后,舰上人员才流露出轻松的神态。而此时,黄廷鑫所在的“搜索者”号也基本完成了海上护航和反潜的任务。
与第一次大战中到欧洲海军舰只上“观战”的前辈不同,黄廷鑫等中国军人在诺曼底的战斗中并非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而是作为盟军的一员切实参加了战斗。而且,由于分工不同,中国军人实际参与了诺曼底登陆的各个环节。其中,楚虞璋、谢立和、黄廷鑫、葛敦华是在航空母舰上,属于整个登陆舰队的警戒幕,张家瑾、吴方瑞等轮机班人员在后勤支援船队中,卢东阁、郭成森、王显琼等在更靠前方的战列舰与巡洋舰上,直接进行对岸火力支援。
▲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的场景
大多数中国军官面对诺曼底大阵仗毫不紧张,他们有实战经验——在炮台上与日军作战,还有的参加过著名的大海战。
1943年12月,刚刚登上肯特号巡洋舰实习的卢东阁、郭成森两名中国海军军人就随同“肯特”号参加了在北角附近追杀德国海上袭击舰“沙恩霍斯特”号的战斗。他们担任第一、第二号炮塔的副炮长。面对三万多吨的巨型敌舰,两人在战前以邓世昌为榜样互相勉励。经过连续追杀,被英国海军围困的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中弹累累,失去了战斗力,在“肯特”号的炮火掩护下,四艘驱逐舰对其发起了近距离的鱼雷攻击,最终将其击沉。
1944年4月3日,楚虞璋、谢立和随国王号,黄廷鑫、葛敦华随搜索者号参加了英国海军对阿尔塔峡湾中德国王牌战列舰“提尔比茨”号的空袭,在这次代号为“钨”的作战中,“提尔比茨”号连挨了13发炸弹,再也没能出现在大洋战场上。德国最大也是最后的一艘战舰瘫痪了,航空母舰上传送着英军指挥官得意扬扬的电文:“我们阉了一头野猪。”
与诺曼底登陆时的“静悄悄”不同的是,1944年10月,黄廷鑫所在的“搜索者”号参加了盟军在法国南部土伦港附近的登陆作战。“我们4艘航母一起加入了编队并直接参加了战斗。”黄廷鑫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用舰载飞机攻击德军防线,并掩护登陆。
此时的德国已是强弩之末,盟军的进攻势如破竹,登陆战役进行得很顺利。“在南法登陆时,海面上全都是同盟国的各类船只,原本非常空旷的大海,此时也显得拥挤不堪。”尽管此役的规模远不如诺曼底登陆,但黄廷鑫对他在海上亲眼看到的壮观场面至今仍感叹不已。
在诺曼底的战斗记录中,中国军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任务。战役结束后,丘吉尔在参加雅尔塔会议途中,曾专门对自己座舰上的中国军官提出表扬和鼓励。
【加入人民海军】
幸运的是,全程参战诺曼底的21名中国军人无一伤亡,并于1946年2月经香港返回祖国。
黄廷鑫在回国后在海军司令部作战处任职。1949年,选择了留在大陆参加人民海军,先后任护航舰“武昌号”副舰长、华东军区海军枪炮业务长、大连海军学院教员。1958年转业,2009年在杭州去世。
同样,这些学成回国的青年军官中,许多人都加入了人民海军。
▲青年郭成森,后加入人民海军,成为“长治”舰舰长,于2004年去世
据国防部网站:学员中的郭成森被任命为海军部旗舰“长治”舰代理少校副舰长。这期间,中共地下党组织与郭成森取得了联系。从此,郭成森在党的领导下,利用队长、教官和副舰长的身份,团结发展了大批进步青年军官和士兵。
1949年5月1日,郭成森的学生、“永兴”舰航海官陈万邦带领部分进步官兵在长江浏河口发动起义,但不幸失败。国民党当局随即下令:“立即逮捕郭成森,就地枪决!”
在地下党的掩护下,郭成森迅速撤离“长治”舰,来到刚解放的上海,以隐蔽的身份继续从事策反军舰的特殊斗争。1949年9月9日,“长治”舰在长江口举行起义获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前夕,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任命郭成森为“长治”舰舰长。1949年10月6日,经张爱萍介绍,郭成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郭成森担任过海军司令部的第一任航海业务长。人民海军许多航海规定、条令、条例和航海教材,甚至一些航海名词都出自他的手笔。1955年,郭成森调往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官、船艺系主任,培养了一大批舰长、航海长等基层海军军官。1985年郭成森从舰艇学院研究员岗位离休。2004年5月去世。
此外,当年逐渐醒悟、随部起义加入人民海军的还有卢东阁、黄廷鑫、王显琼、张家瑾等人。
卢东阁是当时外派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回国后在海军中先后担任过中校参谋、舰长、海军总司令部上校作战处长。1949年2月25日,随巡洋舰“重庆”号起义,参加了人民海军,历任大连海军学校航海系主任、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技术教授学会副主任、海军学院军事学术研究部副部长等职。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1997年在北京病逝。
王显琼,1949年5月参加华东军区海军,历任军事学院海军系教员、海军学院兵种教研室副主任,编写教材上百万字,被评为先进教员。
张家瑾,1949年春加入人民海军,曾在上海海军司令部任参谋。1966年去世。
硝烟已经远去,但是历史不会忘记,这些为人类和平挥洒青春、抛洒热血的中国军人!
编辑:李思文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