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但你知道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选择4月23日,正因为这是个神奇的日子——这一天既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无数作家的文学偶像莎士比亚的出生和去世纪念日。
说起大名鼎鼎的莎翁,其实他并非任何时候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他也需要四处搜集创作灵感和驳杂素材。那么,这些素材从哪儿来?不妨从读书日前后举办的阅读活动中觅得答案!
21日在上海图书馆,诗人韩博与资深编辑胡远行,围绕韩博推出的两本图文书《与酒神同行》《涂鸦与圣像——异托邦城市简史》展开对谈。韩博分享了他历时15年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行的独特见闻。
云游四方时,如何迅速地融入本土语境、与当地人打成一片?韩博以莎士比亚为例谈到:“从史料记载看,据当地人说,莎士比亚当年搞创作经常躲在小酒馆里,他乐此不疲蹲点,就是为了听喝酒的人吹吹牛说说话,收集五花八门的生活素材。”
“其实我们旅行也一样,你一定要去当地人爱去常去的酒吧,而不是专门给游客准备的酒吧。喝点酒,然后主动和当地人聊天,你就会了解那个国家和地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它里面有真正的细节”。
有读者好奇韩博是否有旅行必去“打卡点”?他的答案是“跳蚤市场”。“跳蚤市场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活生生博物馆,和收门票的博物馆不同,它里面有些宝贝,说不定也有长达几百年的历史,比如一些古董家具,依旧被使用着,有生活的气息。”
除了聚焦文学艺术的读书活动,上周末也有多场阅读沙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邀请学者解读古诗词、汉字之美。
前不久结束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位杭州外卖小哥一路过关斩将,爆冷夺冠。小哥"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但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名篇依然热度不减。哪些选本比较权威?《中国诗词名篇赏析》日前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评注者正是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前三季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李定广教授。
在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活动上,李定广谈到,诗词评点赏析涉及到对诗词的准确理解,虽说诗无达诂,但知识理解上不容有误,赏析者不能望文生义,仅凭个别语句就妄加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举例说,比如,“胡天八月即飞雪”看似违反自然规律,其实背后是因为地理位置靠北的原因;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盛景,是海拔高的因素;“大漠孤烟直”则是点燃了狼烟的缘故。
这些有趣的地理知识与军事知识,恰是诗歌理解的关键知识点。李定广在诗词评点上抓住诗歌理解的关键,对诗词的主旨、艺术特色力求言简意赅,娓娓道来经典名句的独特内涵和审美价值。
《中国诗词名篇赏析》(上下册)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命题依据,所选诗词大多是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经典名篇。“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诗词被人们打捞上岸,有欣赏,也有误解,有铭记,也有遗忘。”李定广力求从学术严谨性出发,确保诗词版本、作者生平简介以及诗词注释准确无误,为广大读者提供权威可靠的诗词读本,也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课本中所学诗词的理解,激发更多人吟诵诗句的兴趣。
除了古诗词,22日的上海古籍书店里,涌动着对中国方块字的热情。来自全市各区100余名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汇聚书店,参加“青衿书苑”读书会第五期活动,追溯汉字源流,体悟汉字的魅力。活动现场,语言文字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一清,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吕静,通过解读不同汉字的渊源和涵义,揭示文字在漫长演变发展过程中与文化的微妙关系。读书会巧妙设计了从“起源”到“内容”到“传承”环环相扣的流程,用汉字带领读者进入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
其中一个环节,张一清教授从与中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切入,由浅入深地讲述了汉字的发展源流。吕静教授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物见长,举例叙述了刻在龟甲上的传说。“春涨一篙添水面”“花尽蜜蜂稀”等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嘉宾的解读互动,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活力。
据悉,“青衿书苑”是上海学生阅读联盟重要活动平台,通过定期举办主题讲座、阅读互动、图书推荐等一系列阅读与交流活动,培养青少年阅读兴趣与习惯,推动书香校园的建设。活动承办方上海图书有限公司还建立了甲骨文文化传习基地,通过实物展览、主题讲座、线上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甲骨文背后的辉煌中华文明,让读书会有了更丰富的延伸教育资源。
文汇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