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博物馆已经不单单是欣赏艺术的殿堂,更是绝佳的自拍‘背景板’,那为什么不干脆办一个自拍博物馆呢?”去年,当加州的两位游戏设计师得知,在卢浮宫里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自拍的人数已经远多于单纯拍摄这张艺术品的人数时,他们萌生了建立一家自拍博物馆的想法。下个月,这家自拍快闪博物馆将在洛杉矶亮相。
这个快闪博物馆将2006年定义为“自拍元年”,因为正是在那一年,希尔顿家族的大小姐帕丽斯·希尔顿自称“发明了自拍”。
事实上,自拍这种“艺术”,已经存在近百年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杰奎琳·肯尼迪对着镜子自拍的照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早在1920年12月,五个戴着帽子穿着西装的络腮胡男子站在纽约的屋顶上,举着一个手提箱那么大的照相机给自己拍摄照片。然而,时过境迁,充斥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拍照,无论是在摩天楼上挑战极限的自拍,还是经过各种修图软件“处理”的照片,基本都被社会纳入了“自恋者的艺术”的框框之内。
▲这张杰奎琳·肯尼迪的自拍拍摄于1954年
这个位于一家百货公司的快闪博物馆占地8000平方英尺,整个空间将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拍发展的时间轴:从原始人的洞穴绘画到和手机相机以及社交网络。 “我们想向观众解释,自拍是如何从自娱自乐发展成一种文化现象的。”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自拍,如果没有社交媒体,自拍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自我表达的方式。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当代的艺术家受到自拍风潮影响而创作的一系列艺术品。虽然哪些艺术品将被展出仍是个未知数,不过,此类作品形式更为丰富多元。比如哥伦比亚艺术家胡安·帕布鲁·埃切韦里自十几年前就伪装成不同样子去照相亭自拍;英国年轻艺术家朱诺·卡普索“蜜月套房”的摄影集,记录了她独自一人在被她称为“60年代粉色恐怖”蜜月酒店里的自拍作品,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英国萨奇美术馆曾展出哥伦比亚艺术家胡安·帕布鲁·埃切韦里的“电话亭自拍”系列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尝试从艺术的角度思考“自拍”。自从2013年,《牛津词典》 宣布“selfie(自拍)”成为年度热词,这一凭借智能手机以及社交媒体分享而风靡世界的词汇,首次得到了“权威认证”。如今,自拍的热度不但没有降低,更是引起了艺术圈的注意。
去年,伦敦的萨奇美术馆也举办过一个名为“从自拍到自我表达”的展览,向大众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自拍到底能不能成为一种艺术?
▲快闪自拍博物馆希望用一种好玩、戏谑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思考
自从“自拍”成为一种流行之后,因其“外貌至上”的特点而饱受批评。早在“自拍”当选牛津年度热词时,美国《沙龙》杂志就曾发出警告:“这个词在提醒我们,当代文化被打上了自恋的烙印。”自拍照让年轻女性过于迷恋个人外貌,更爱以貌取人而非个人成就,这显然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
不过,有人却持不同的见解。英国《卫报》的评论认为,不管自拍看上去有多么肤浅,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尽管拍照者可能关注的是自身,但这些照片表达了人类渴望交流的永恒诉求,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有专业人士认为,科技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自我表达的方式。从这些自拍照片中,人们能够触摸到在高度数字化和科技化的年代,当代艺术变迁的轨迹。这种展览的目的,就是给予人们艺术的灵感,挖掘自拍的艺术潜力。萨奇美术馆的策展人说:“我承认很多人厌恶自拍,不过,无论你喜不喜欢,自拍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广的自我表达的视觉艺术形式,艺术圈不得不正视它的地位。其实美术馆的诉求很简单,就是把现代艺术和视觉艺术带给更广大的受众,自拍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知名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在2014年的奥斯卡自拍是社交网络上最受欢迎的自拍之一
不过,与萨奇美术馆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思考严肃的艺术主题不同,此次的快闪博物馆,更希望用一种好玩、戏谑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个博物馆的初衷不是建立一座象牙塔,我们希望传达的一种理念是,正如自拍一样,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存在在每个人的心里。”
编辑制作:徐璐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