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位于长三角的中心地带,下辖5个区、4个县级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2.17万人。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35.8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即便与直辖市在内的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也跻身第六。唐宋民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这一殊荣延续至今,不遑多让。
农业经济 后发制人
苏州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汉末,苏州所在的江南地区仍处于“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的状态。魏晋时期,北方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众避乱南徙,定居江南。流民的到来,不仅增加了丰富的劳动力,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晋书》不得不承认:“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
上图_ 《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姑苏即现今的苏州
农业率先成为苏州的支柱产业。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吴都赋》有云:“国税再熟之稻。”表明当时江南已经开始种植双季稻了。时至中唐,朝廷对江南的财赋收入愈加倚重。韩愈指出:“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充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也强调:“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北宋水利专家郏亶在《三吴水利书》中称赞:“夭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
苏州“其地形四达,水陆交通,浮江达淮,倚湖控海”,“南达浙闽,北接齐豫,渡江而西,走皖鄂,逾彭蠡,引楚蜀岭南”,辐射范围涉及大半个中心。而唐朝的海运船只,能够直接接驳苏州,杜甫有诗赞曰:“吴门持粟布,泛海凌蓬莱。”苏州强盛的农业经济,为将来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上图_ 东吴版图里的吴郡,也就是现今苏州所在地
覆衣天下 一支独秀
自古农桑不分家,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丝织业的发展。孙吴时期,官办的“织络”纺织作坊,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三国志》记载:“妇人为绮靡之饰,不勤麻枲,并绣文黼黻,转相仿效,耻独无有。”刘宋时期,江南逐渐出现了养蚕、丝织、刺绣等产业链,有“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之称。
进入唐朝,“(大历初)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室者,厚给货币,密令北地娶织妇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矣。”至此,江南丝织业博取众长,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格。
上图_ 橘黄地盘绦四季花卉纹宋锦
上图_ 宋锦
《新唐书》中罗列了苏州的丝织贡品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等”,足以证明丝织业品种之多、工艺之精。《唐语林》坦言:“苏州所产,与雍同,陇岂无吴县耶?所出蒲鱼菰鳖既同,彼人又能效苏这织纴,其他不可遍举。”关陇地区也开始山寨苏州织功,可见苏州丝织工艺的先进程度。苏州在宋朝时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之一,出产的宋锦与云锦、蜀锦并称“三大名锦”。
明朝建立后,城内遍布织户,“苏民素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大约机户所居。”有“平、齐、和、光、顺、匀”为特征的苏绣,和湘绣、蜀绣、粤绣被誉为“四大名绣”。清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据测算,当时投入生产的织机不下12000台,丝织业在当地已颇具规模。丝织业的做大做强,为苏州经济的繁荣注入的活力。
上图_ 苏州织造署旧址,位于城区带城桥下塘
货丰巨万 商业繁盛
唐宋时期,苏州经历了由丝织经济向商贸经济的转型。当时,城内其他手工业也渐成气候。造纸作坊出产的“吴笺”,成功圈粉范成大,他赞曰:“彩笺,吴中所造,名闻四方。”依靠苏州临江靠江的区位优势,宋朝的苏州建立起船坊,这一传统手工业延续到明朝。此外,酿酒、金银作、冶铸等行业同样发达,宋朝的《平江图》显示,苏州的城市规划已经按不同行业聚居专门作坊的坊巷。
农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苏州的商贸流通。《吴都赋》生动地描述苏州“货丰巨万”。白居易对苏州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其繁荣程度,在一定方面超过了扬州和长安等一线城市。
上图_ 《清明上河图》 明 仇英 明代苏州城
宋朝的苏州,商业中心集中在乐桥附近,有大市、东市和西市等市场,集中了出售各类商品的店铺,还有谷市、鱼市、米市、橘市、鱼市、槐市等专业市场,“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里之商贾,骈肩辐揍”,成为“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的城市。明清时期,苏州的商业中心移至阊门,“五方商贾,辐揍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设立了“两京十三布政司”的行政体系,其中,应天府、苏州府、凤阳府、扬州府等14个府划为南直隶,范围包括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从全国来看,南直隶有16%的人口,生活在7%的土地上,创造了1/3的赋税。《吴郡图经续记》评价:“总一海内,闽粤之贾,乘风航海不以为险,故珍货远物,毕集于吴之市。”经济上的强大,为苏州走向“江苏一哥”铺平了道路。
上图_ 《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撰
人杰地灵 外资引领
政治和人文的相辅相成,不断巩固了苏州的“一哥”地位。明初,朝廷设立“两京十三布政司”行政管理体系,苏州隶属南直隶统辖。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廷将承续南直隶的江南省一分为二,位于安徽和苏北的凤阳、淮安、安庆等9府,划归江南左布政使,驻地江宁(今南京),位于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等5府,划归江南右布政政使,移驻苏州。六年后,两地分别成立了江苏省和安徽省,苏州也顺理成章成了江苏省会。
不仅如此,苏州的人文气息相当深厚。明朝共有90位状元,出身于苏州的状元就有8人,占总数的8.89%。而终清朝一朝,共有114位状元,苏州的文状元就有28位,占总数的24.56%,说明重学崇礼的风气已在苏州蔚然成风。
上图_ 《明状元图考》
近代苏州随着时局动荡,民生凋敝,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苏州加快了外资经济的发展脚步。1986年,提出“863”计划的四位院士中,有三位苏州院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昆山开发区、新加坡工业园创造了吸引外资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的佳绩。
2001年,亚洲唯一入选的苏州被美国《新闻周刊》列入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在外资的带动下,2010年,苏州实现GDP 9168.9亿元,九年后,当地GDP再次实现翻番,牢牢地控制着“江苏一哥”的桂冠。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
【1】何 一 民 《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
【2】杜 瑜 《古代东西方“水城” ——苏州与威尼斯比较研究》
【3】司 马 迁 《史记》
【4】韩 愈 《韩昌黎全集》
【5】白 居 集 《白居易集》
【6】沈 寓 《治苏》
【7】官修史书 《苏州府志》
【8】李 肇 《唐国史补》
【9】官修史书 《长洲县志》
【10】苏州历史博物馆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叶松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