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小说《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他在2009年时出版的一本专门关于跑步的书籍——别误会,不是教你如何正确的跑步、唠叨人为什么要坚持运动以及运动的好处等,而是一本关于运动的散文——一本根据他跑步时沿途的见闻、心中的自然而然出现的灵感和想法记录而成的书籍。
我在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是2011年,当时正处于一次裸辞后的空窗期——生活百无聊赖,对于未来一片迷茫。偶然在朋友书桌上见到这本书,大为惊讶:怎么会有人无聊到以跑步为主题写出一整本书?
在我看来,“跑步”这种明显缺乏技术含量的运动,其实充满了寂寞与枯燥——空旷安静的跑道,单调重复的抬腿摆臂,风声之外只有自己的呼吸与心跳,一个人傻傻的坚持。
所以,如果身边有三五好友,谁会愿意一个人孤单地跑步?如果生活中有更有意思的消遣,谁愿意在这种枯燥中消磨时间?
直到不知不觉一口气读完一整本书,我才读懂了村上春树的那句话:“
正如毛姆说:“每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对村上来说,生命中的每一次认真迈步,都自有其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流畅而又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件事:跑步,写作,生活。跑步是爱好,写作是职业,生活则是两者之外的日常。
三者之中,跑步为写作提供灵感,写作为生活提供物质支撑与精神意义,生活为跑步和写作提供放松与休憩的空间,这三者相互影响而又彼此成就,构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项内容。
对于他的这种生活方式,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分析:
这是他创造力与生命力的重要源头,通过保持稳定的节奏——每天以固定的时间和顺序去跑步、写作、休息——他给自己的生活打造了一个稳定的容器,而正是在这样的容器里,他的灵感、创造力得以自在奔涌。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懊恼与自我埋怨?
——我就是一个对语言没有天分的人,已经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英语了,但是学到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我也很想戒烟,都已经努力了很多次了,但是每一次都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怎么又开始抽起来……
这种“不把问题推给别人、勇于承认自身错误”的态度以及内归因于“自身意志力软弱”的忏悔方式,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甚至每当此时,我们都无法反驳、不忍苛责——谁还没有意志软弱的时候呢?
但是通过跑步,村上春树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也就是说,村上春树认为,不能坚持,并非由于你意志软弱,而是没有选择心中所爱:“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
那么,具体要如何行动,才可以推动自身做到坚持?作者用自己的跑步经历给了我们答案:
什么东西会让你感觉到幸福快乐?——找到它。
铭记这种感觉,并且在行动之初,时时主动去捕捉这种感觉,以在大脑形成深刻印象。
认真对待过程,沉下心去,找到这件事情与内在自我的深层连接——这件事情带给我的愉悦、幸福感究竟是从哪里来?是可以舒缓情绪,还是带来成就感,还是其他?
一旦找到了并确认了这种深层连接,再来做这件事时,幸福感便会源源不断,坚持便不再是一种苦修,而是一种你不由自主追随的惯性——因为你找到了意义。
恋爱中,为什么我们愿意风雨无阻的去看望那一个人?不是因为你意志多么坚强,而是因为那头是心中所爱——用恋爱的态度去寻找目标、建立连接,坚持,自然不会是问题。
在跑步中,村上春树曾有过这样的抱怨:“
多么熟悉的烦恼啊。而这种“不公平”,除了在运动上会有所体现,在生活中的其他场所,我们也会经常遇到:
同样的一瓶饮料,大街小巷的超市里最贵不过卖三块,可是到了著名旅游景点如泰山山顶上,低过二十块不卖,凭什么?
同样是辛苦工作、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国家对富人征更多的税收,却对穷人给予更多补贴,凭什么?
其实答案就是:公平,是有多个维度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价值维度……
正如村上所说:“什么都不做也不发胖的人无需留意运动和饮食……这种体质的人,每每随着年龄增长而体力日渐衰退。不着意锻炼的话,肌肉便会松弛,骨质便会变弱。
而我这种人,为了不增加体重,每天得剧烈运动,留意饮食……代谢便可以维持在高水平,身体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恐怕也会减缓……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以长远的眼光观之,才能看得明白。”
所以,你看,把公平放在时间的维度里,同一件事,我们的结论会迥然不同。
而为什么同样的饮料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价格?仔细一想便明白:受制于严苛的地理条件,泰山上的一瓶饮料,需要怎样的成本才能买的到?能跟普通街头超市里售卖的饮料成本一样吗?
正是这种价格上的“不公平”,才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地区的“最大公平”。这便是公平的空间维度。
而“对富人征税对穷人补贴”,则是另一种维度上的公平:价值维度。
对于国家来说,社会的财富分配,是完全是市场规律为主、以经济学中的按劳分配的定律来分配重要,还是以这种“差别对待”的方式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更重要?
必然是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这,是最大的公平。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我们普通人,究竟要用那个角度来看才是公平?
我的答案是:作为一个个体,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充当绝对公平的裁判者。我们站在哪个角度,接触到什么人,被放在哪个位置,看到了怎样的公平,只能是命中注定。
而在这场命定的游戏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价值判断的当下,看清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够理性,足够客观公正;我们的所作所为,又是不是在为了心中的公平正义而努力。
正是: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村上的跑步之路并不是一帆风树的,他也曾经历过自己的“阻滞”时刻:
甚至,对于写作,他也提出会不可避免地遇到“阻滞时刻”:
所以亲爱的你,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兴趣爱好、甚至生活本身中,有没有经历过同样的“阻滞”时刻?你又是作何反应呢?是不断激励自己、奋力突破,还是烦躁不安、就此放手,亦或者听之任之,萎靡黯然?
村上用跑步中悟出的哲学告诉我们:焦虑、烦躁、黯然,大可不必;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这三点:
以理性的心态,认识到人力有时穷尽,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的下降、创作激情的衰亡都是不可阻挡的大势:
而我们能做的,唯有顺其自然,承受自己的“无力”与“有限”,而不是试图以各种力量去扭转,越是死命的挣扎越是徒然——渺小的人类怎么能抗衡的了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永恒轮转呢?
村上提到,对于写作者,破解才华枯竭的重要做法是练习膂(lǚ)力(即体力),即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每天也要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要“通过训练来培养集中力,增进耐力”,“只有通过训练养成了足够的膂(lǚ)力,深坑挖穴才成为可能。”
而他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高产的优秀作家,“不过是一介洞察了自身的局限,却尽力长期保持自己的能力与活力”而已。
对于这一点,村上春树有深刻的感受。他说:对于自己的跑步,能够“从不间断地坚持跑步,令我满足”;而对自己现在写的小说也很满足,甚至觉得,“作为一个不完整的人,一个有局限性的作家,我走过了充满矛盾、毫不起眼的人生旅程,却依然怀着这样的心情,着不也是成就之一么?”
所以,亲爱的你,有没有体会过这种凡事“进一寸自有进一寸的欢喜”?
比如,面对职业瓶颈,哪怕努力工作也不能获得升职加薪,也应该意识到: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学习的每一样本领都将提升我的认知与能力,向着智慧奥妙更前进多一点,我就更多一点欢喜?
面对兴趣爱好的倦怠,哪怕已经无法再有所突破,也应该可以领悟到:只要今天比昨天多一点心平气和,少一丝浮躁潦草,只要能保持得了一贯的优秀水准,也是一种胜利?
面对生活的乏味,尤其是自己因为现实原因而无法动弹、无力挣脱时,有没有想到:只要我还有一点点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也愿意让家庭更清洁一点,让自我心情更愉悦一些,哪怕是一点点的美好与惬意,都是生活的馈赠?
正如倪萍曾在著作《姥姥语录》中写道:
虽然自己是一个跑步爱好者,并且把这一项运动坚持了二十年,但是村上春树并不是认为“每个人都会喜欢跑步”、或者“每个人都应该来跑步”的。
甚至,他看见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校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就让所有学生都出来练习长跑,他本能地有一种同情与反对:让那些丝毫不想跑步的人、抑或是体质不适合跑步的人去跑步,这是何等无意义的事情啊。
“每个人都有对路与不对路之事,既有人适合马拉松,也有人适合高尔夫,还有人适合赌博”,这是每个人不同的天性使然;
即便是同样进行跑步,有人适合短跑,有人适合长跑,有人习惯跑步时带着耳机听音乐,有人习惯没有声音安静地跑,又哪里有什么必须的统一呢?
这是作者对于所探寻到事物本质的一种谦卑,也更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索;在选择与认同、自由与局限、青春与永恒、幸福与幻灭等命题中,我,作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又将如何定义?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