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炮舰这一类别船只似乎已被历史遗忘,实际上,近年出现的一些近岸巡逻艇可视作其现代化的变体。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前半叶,列强各国都制造了众多的此类小型船只,用于殖民地或沿海防御。由于制造或采购门坎较低,小国也多有装备。 沙俄和苏联海军由于其地理位置原因,对内河炮舰或武装快艇的需求较别国更大。苏联建立后,沿用了一大批旧式的炮舰和改造商船,但至1920年代末期,这些船只已逐渐老化,虽经过改进,也无法满足要求。武装商船和拖船则纷纷改回民用。从30年代中期至卫国战争,苏联制造了一系列紧凑且火力强劲的内河作战船只,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1124工程(Project 1124)
该船只在苏联海军编号为BKA1124,BKA是俄语Bronekater——武装快艇之意。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后,1934年,苏联海军提出了一型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武装快艇的需求。计划使用陆军1931年计划中坦克的多个部件,海军要求这条船要有两座炮塔,动力、油箱和弹药有轻装甲保护,且吃水仅为0.5米。
河中航行的BKA1124,前炮塔是T-34 1941型的炮塔,后方看起来是铸造的六角炮塔。
但设计师尤里·本瓦(Yuliy Benoit)表示,没办法造出吃水这么浅,且带有装甲和两座炮塔的船,不过可以用小一点,只有一座炮塔的船达到合适的吃水。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安装2座炮塔和1座炮塔的两个系列分别以BKA1124和BKA1125的代号投入量产。
BKA1124型,后方为单炮塔的BKA1125。
最后完成的设计长25.3米,为铁路运输需要,宽度限制在4.1米。吃水0.9米,满载排水量52.2吨。要害部位由12mm的装甲组成“装甲盒”保护。2台各800马力(后期使用租借法案提供的美国发动机,750-900马力不等)汽油机和双螺旋桨能推动它以19.4节速度航行。 最初,BKA1124安装2座T-26轻型坦克的炮塔,但不久之后更换了T-28坦克的主炮塔,安装1门短身管的KT-28型76.2mm炮和1挺DT同轴机枪。当更先进的T-34坦克量产后,又决定全部升级为T-34的炮塔。 但与此同时,苏德战争爆发,数量有限的炮塔优先配给坦克使用,因此,只能将T-28或T-35(两者炮塔相同)主炮塔用来充数。甚至有一些船体安装了“Lender”式3寸高炮,这种火炮定型于沙俄时期,身管仅30倍径,使用M1902型野战炮的炮弹,是老式军舰上常见的无防盾高炮,二战时期早已过时。安装这种火炮的船只主要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
BKA-73是今日保留至今的BKA1124之一,由俄罗斯爱好者复原,安装着T-28坦克的炮塔,甚至连发条留声机都还原出来。下图为其操作室。
由于这些炮塔火炮仰角仅有26°,无防空能力,二战爆发后,在驾驶室上方又加装了双联DShK高射机枪塔。
还有一些在驾驶室和后炮塔之间挤进去一门37mm高炮。
另外,部分船只的后主炮被喀秋莎火箭发射器取代。
游戏《战争雷霆》中出现了三种BKA1124,其中之一后炮塔换成了82mm火箭发射器。
BKA1124共制造了97条,主要装备红海军亚述分舰队。在1944年7月攻占白俄罗斯的平斯克(Pinsk)作战中,这些炮艇除了提供火力支援,还担当了运兵任务。指挥官I.M.普列霍夫(Plekhov)上尉回忆“三条装甲炮艇——BKA-2,BKA-43和BKA-92搭载了90-95人……在最后一个转弯处,我们看到了城镇,但是同时被自行火炮上的火力打的猝不及防。我们没法转向,也没法加速。我清楚地看到“费迪南”的大管子朝我们转过来,但是我们的炮对它200mm的装甲根本没用。” BKA-92被打成了筛子,但它成功搁浅把步兵送上岸。在炮艇的火力支援下,他们坚守到陆路突击的部队到达。十天后,格里戈里耶夫上将表示,要为牺牲的战士们修建一座纪念碑——BKA-92被拖出来放置在基座上,直到今天。
今日,在旅游网站上可找到这座纪念碑的评价,赴欧旅行的读者可以顺路前往。
1125工程(BKA 1125)
较小的1125型排水量仅26.5吨,吃水0.52米,安装1座炮塔,安装2-3座有7.62mm机枪的小炮塔,但后方炮塔经常被12.7mm高射机枪取代。该型炮艇动力减半,单桨推动。1941年6月24日凌晨,4条BKA1125运载步兵袭击了多瑙河的罗马尼亚一侧,消除了对伊兹梅尔(Izmail)的炮兵威胁。26日,BKA-202,BKA-205和BKA-206深入德军后方12公里,炮击了德国在别列津纳(Berezina)河上输送援军,阻拦苏联第21军反冲击的通道。
BKA1125与1124的最显著区别在船尾,前者无阶梯式布局。
芬兰缴获的BKA1125,主炮塔前方的PB-5机枪塔和T-28坦克的小炮塔相似。
1944年9-10月,12条BKA1125试图驶过多瑙河参与攻打塞罗茨克(Serock)的作战,其中一段水深仅为0.3-0.4米。为了通过这里,苏联人使出浑身解数:修建临时水坝、炸药疏通河道、甚至从基辅调来水轮机试图冲刷淤泥。即便如此,在有的地方,也只能用人力滑轮把船拖到陆地上,再由炮兵牵引车运输。通常5-6小时的航程用了三个星期,还好赶上了10月19日的战斗。
后方机枪塔取消,安装DShK机枪的一条BKA1125,注意驾驶室后方搭乘的人群。
BKA1125共制造151条,第聂伯河分舰队的炮艇甚至参加了1945年4月的屈斯特林战役。一些船只使用到了1959年。 另有一种使用2台柴油机的改型编号为BKA S-40,因柴油机优先供应坦克,仅生产7艘。
后甲板安装82mm火箭发射架,驾驶室上方增设12.7mm机枪塔的后期型号。安装T-34坦克的炮塔后,前机枪塔因妨碍射界都取消。
相同配置的一条S-40,迷彩颜色不明。
MBK-161
这种“可出海的装甲炮艇”设计于1941-42年提出,基于战前的138工程,在被围困中的列宁格勒工厂建造。和较小的1124或1125相比,它的吃水更深(1.28米),排水量达157.8吨。相比之下,动力仅升级为2台租借法案获得的帕卡德发动机,单台1200马力。
MBK-161的线图,可见其截面几乎全部为直线,或许只有日本二战末期的若干护航船只能与其相比。注意俯视图两侧有该级别船极少出现的装甲带。
制造这种船只的目的是即可在河道中作战,也可驶出河口在海上战斗。
因此,增加的吃水深度使其具有很大优势。
MBK-161的主要武器是2座T-34/76坦克的炮塔(通常是六角炮塔的1942型),船尾安装一座37mm 70-K型高炮,这种高炮作用机理与著名的博福斯相同,只是口径变化。
在甲板的剩余空间原计划安装2门82mm迫击炮,但从第一条开始都是安装无防盾的45mm舰炮,据称个别安装了双联12.7mm机枪。
由于战时制造仓促,该船船体全部为直线过渡,不良的线型导致航速仅为13.8节。
但该舰防护惊人——侧面装甲52-60mm,装甲盒前后分别为14mm和30mm,水平装甲35mm,防护区域之外的侧舷和甲板也有14-18mm装甲保护,因此被称为“黄水战列舰”。
由于钢板是从工厂随机获得(实际就是坦克的装甲板),厚度有所出入。
修理后的MBK-506,船体侧面的一排凸起似乎是焊死在舷窗上,前方锚孔也被堵死——该船干舷过低,导致上浪严重。
1943年9月-1944年10月,MBK-161共建造了20条,都在列宁格勒的194码头完成。1944年6月20日的涅瓦岛(Nerva Island,芬兰湾)战斗中,德国海军出动了“埃尔宾”级大型鱼雷艇T30和T31号,以清除苏军在此周围的小型船只。但苏联海军有14条鱼雷艇,10条MO-4型猎潜艇和4条炮艇反击。缓慢的BK-503和BK-505在第一次接触时就被击伤,5条鱼雷艇发动的反击也被击退。但两条D-3型鱼雷艇的夹击击沉了T31,T30随后撤退。BK-504, BK-509和BK-514三船1944年7月4日撞上德国水雷沉没。
埃尔宾级鱼雷艇,德国人所谓的“1939型舰队鱼雷艇”,实际排水量达1700吨,装备4门105mm主炮,大量小口径高炮和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相当于较小的驱逐舰。该级共建造15艘,其中11艘在战争中损失。
MKL-186
1944年建造的MBK-186后称MKL-186(轻型炮艇),较MBK-161吃水更深,达1.5米,火力增强为2座T-34/85坦克的炮塔,安装2门Zis-53K主炮,后炮塔和上层建筑之间安装一座37mm高炮,侧舷各一座与1124型上面类似的12.7mm双联机枪塔。由于装甲减为25-30mm,排水量维持在156吨。
MKL-186的左侧视图,安装T-34/85的炮塔。
战时,MKL-186只完成了8条,战后制造的30条后换装了100mm主炮,服役至1958-60年。
战后制造的最后一条BK-558号,重新设计的MK85型炮塔装甲仅20-30mm,以减轻重量。
从游戏截图可见炮塔外形的变化。
“阿姆贡”级炮舰
1939-41年,苏德关系蜜月期,汉堡的德意志船厂为苏联建造了11艘排水量1140吨的货船,这些货船由2台共800马力的VTE蒸汽机驱动双桨,航速8-10节。战争爆发后,苏联将它们改造成了火力凶悍的武装货船,在波罗的海和拉多加湖方面作战。这些船只以苏联境内的河流命名:阿姆贡(Amgun,汇入阿穆尔河),伏尔加(Volga),捷雅(Zeya),卡玛(Lama),奥卡(Oka,同著名短程弹道导弹),莫斯科(Moskva),奥廖科马(Olyokma),塞勒姆日(Selemdzha),布列亚(Bureya),诺拉(Nora)。其中前5条船安装了2门130mm舰炮和4门45mm高炮,莫斯科,奥廖科马和塞勒姆日主炮为100mm的B-34舰炮,布列亚和诺拉则装备了7门76mm舰炮,另有4门45mm高炮和3挺12.7mm机枪。
描绘该舰作战的绘画作品,全长59.5米的船体塞入两门驱逐舰主炮显得有些拥挤。
比拉(Bira)号则安装了3门130mm舰炮,是火力最强的一条。
战争期间,奥廖科马号和阿姆贡号分别与1941年10月和1944年11月损失,其余在二战胜利后改为补给船。这些重炮货船参与了北线的一系列作战,如1942年7月对芬兰索梅里(Someri)岛的炮击和8月15日在拉多加湖的作战,后一次作战中,意大利的MAS-527和MAS-528鱼雷摩托艇向塞勒姆日号发射了鱼雷,号称击沉一条苏舰,但实际是鱼雷撞上湖底爆炸了,苏方2人受伤,MAS-572被击中1发。 该级舰参与的最著名一战是拉多加湖上的苏霍岛(Suho)作战。1942年10月22日,德军使用若干驳船搭载步兵对该岛苏军阵地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突击,登陆部队损失惨重,破坏了灯塔,摧毁了3门炮中的2门,但SF-22号驳船被幸存的火炮直接命中。在这场别样的抢滩登陆战中,4条武装驳船和1条登陆艇因对水文环境不熟悉搁浅。苏联辅助扫雷舰Tszcz-100号拉响了警报,比拉号和塞勒姆日号带着3条猎潜艇赶来支援,以130mm炮猛击搁浅的驳船,并追击撤退的德军船只,自身只受了极轻微损伤。
运送卡车的“西贝尔型渡船”。
换个角度来看,部分读者或许一度在网络游戏中深受其害……
1944年11月,这些炮舰与德国海军的扫雷舰编队进行了数次战斗,双方损失不大。
“进攻”号(Udarnyi)炮舰
该舰于1932年5月在基辅建造,计划配属第聂伯河舰队,1940年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后成为多瑙河舰队旗舰,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7月撤退到了敖德萨。
“进攻”号线图,注意可升降的观测桅杆,最高可到甲板上方12米。该船的两座130mm炮位非常独特,并非一般的炮塔设计,而是顶盖与主炮一同旋转,炮座边缘有若干轴承,以适应浅吃水的船体。尽管如此,吃水达到了0.82米,满载排水量2.1米,远远超出0.49米设计指标,这可能是其仅生产一条,无后继船只的原因。
除了2门主炮外,该舰还有2座45mm双联高炮和4组7.62mm四联马克沁机枪。理论上,一座四联马克沁可以在一分钟内倾泻出2300发子弹,但其有效射高只有150米。1941年9月19日,“进攻”号在第聂伯河下游被德Ju87俯冲轰炸机攻击,在打光了高炮弹药后,“斯图卡”的炸弹炸死了船长和多名军官,另一枚炸弹引爆了弹药库,74名船员仅有约18人生还。1963年,该舰残骸被发现,一门130mm主炮,一座45mm高炮和一座高射机枪被打捞出来,于敖德萨历史博物馆展出。
国外爱好者制作的1/700模型。“进攻”号排水量262吨,航速9节
“哈桑”级浅水重炮舰(Project 1190,Khasan)
高尔基工厂的3艘“哈桑”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武装最强的内河(近岸)作战船只。
该舰最初计划安装4座双联130mm炮塔,并配备水上飞机。
但由于这一吃水会大幅增加,一座后部主炮塔被并排的2座双联76mm炮塔取代,水上飞机也取消了。
“哈桑”级设计布置图,注意舰桥前部的三座45mm双联高炮群和侧舷装甲带。除此之外还有5座双联12.7mm机枪。该舰侧面装甲36-77mm,主炮塔正面/基座75mm,指挥塔50-100mm,排水量1900-2400吨。
3舰完成后拆解,经铁路运往哈巴罗夫斯克重新组装,1939年11月4日“哈桑”号的零件到达,1942年2月1日完工。2号舰“彼列科普”(Perekop)1939年12月到达,直到1943年12月24日才安装完成。
由于战时资源缺乏,“彼列科普”安装了130mm单装防盾主炮,1946年1月才更换了双联炮塔。3号舰“西瓦什”(Sivash)的零件1940年8月到达,但战时优先建造小型炮舰,1946年10月31日才完工。
“彼列科普”号的130mm后主炮,水兵正在演习。哈桑级不仅用于内河作战,还可在鞑靼海峡(Tartar Strait)巡逻。
2003年发行的即时战略游戏《突袭2:隐秘战争》(Hidden Stroke 2, 突袭2的著名资料片)苏军炮舰默认为“哈桑”级,但模块相对位置错误导致炮塔悬空,且布置与实物相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