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
一意孤行,成败未可知,关键是头脑冷静,看清形势,果断决策。一意孤行不一定是错误的决定,决策好了以后,谁不是抱着必胜的信念?都以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无疑的,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在形势发展出现偏差时,对原计划做出一定的纠偏,确保方向的正确。战例中不乏一意孤行,袁绍率10万军,程昱以700军驻城果断拒绝曹操的增援。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摸准了袁绍的心思——兵少无价值。曹操以一万对十万,这不是一意孤行吗?曹操赢了。项王背水一战,不是一意孤行吗?项王赢了。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之间的决斗,发生在官渡,官渡在云南。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脍炙人口,就发生在这场战役中。
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以十万敌曹操一万,结果是惨败!
是何其的荒谬!
可是“存在即合理”,历史不拒绝任何荒谬!
此战中袁绍有“六不从”,便葬送了十万大军。
袁绍是一意孤行,以为自己十万军攻打曹操势在必得,他就沉醉在这种幻想的胜利中,然而谁都逃不出那个神秘的“诅咒”——“骄兵必败”。
其实在袁绍手下也是谋士如云,如田丰、沮授、许攸,都是谋略欺孙膑陈平,腹藏百万兵的人,可是袁绍不听有何用。
尽管不听也无可厚非,因为领导有自己的主见,但是领导一味地有主见,不考虑客观形势,说明领导没有不辨“是非”,不能正确估计敌我双方的力量以及形势的变化,恰好说明了领导无主见。
置之死地而后生。
面对断粮、士卒困乏、兵力不足、百姓叛逃,诸多不利预示着战事的不利,曹操也犹豫过彷徨过,想过撤兵,然而,他却在失利中找到了优势,坚定了信心,一鼓作气,反败为胜,这是何等的绝妙!
莫不是鬼神眷顾?
明明成败将尘埃落定,可是荀彧一条锦囊妙计,乾坤反转,力挽狂澜,弹指间瓦解敌方十万雄兵。
“势存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
曹操挥军到官渡,袁绍打算攻打曹操的老巢——许都。
袁绍的谋士田丰就建议袁绍以逸待劳,曹操不战而败,“可坐克也”。
袁绍不听。
颜良攻刘延,沮授建议再派一人辅助颜良,因为颜良“虽骁勇,不可独任”,后果败,死于关羽刀下。
袁绍不听。
颜良死后,袁绍继续追击曹操,沮授建议应该分一部分兵留驻延津,若此战胜,再会兵一处不迟,若战败,还能退兵合兵,袁绍不听,挥全部兵力追击曹操。
后果败,大将文丑战死,“绍军夺气”。
袁绍驻军阳武,沮授建议以逸待劳,曹兵粮少,利在急战,如今同曹操打持久战,曹操必败。
袁绍不听。
此时的曹操正如沮授所言,粮少兵乏,同时因赋税太重,百姓多叛逃于袁绍。
诸多条件都不利于曹操,曹操心乱如麻,“是进亦忧,退亦忧”,这该如何是好啊,前不久还豪情壮志,诱敌深入,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可是形势急转直下,眼下不是自己不行,而是三军的肚子不允许自己凯旋。
再战或许因饥饿会发生兵变,若现在撤兵认输,不甘心!
就在曹操进退两难时,智囊荀彧来了一条锦囊妙计“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是天下之大机也”,给曹操一粒定心丸,犹如平白给三军空降了大量“八百里分麾下炙”。
曹操顿时神清气爽,信心百倍。
在袁绍派淳于琼运粮时,沮授建议再派一支兵暗中护送,以绝曹操劫粮。
袁绍不听。
曹操果劫粮,许攸建议袁绍攻曹操许都,胜可拔城,不胜,也让曹操疲于奔命,消耗一次。
袁绍又不听。
前五次袁绍不听建议,大家都忍了,可是这次,是可忍孰不可忍。
由于袁绍这次的决策直接导致谋士许攸投敌!
这对袁绍是致命的损失,因为投敌意味着本部大量军事机密的泄露!
果然,在许攸的帮助下曹操直击袁绍要害——“尽燔其粮谷”。
本来是曹操自己断粮,这次直接断了袁绍十万大军的粮,战争的形势迅速转变,曹操一举获胜。
袁绍败了,只带了八百余骑落荒而逃,十万大军打水漂了!
这就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曹操以一万胜十万!
资料参考《资治通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