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大致就是说我一个仗剑走天涯的平民,最终拿了天下,难道这不是命吗?
作家雾满拦江有一个说法,中国这么多历史故事,如果只挑一个最重要的最厉害的,他认为是——刘邦的崛起。
那么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要么是命运,要么是遭遇,唯独刘邦故事的关键词是“激发”。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都是有来头的,团队也很高大上,装备更是一顶一的华丽丽。比如项羽,他是楚国贵族出身,自己也有雄才大略。
但这刘邦,放现在说,就是一个玩游戏不充钱的选手,装备平庸,队友的身份听起来也都是平凡之辈,杀猪的、卖菜的、底层公务员之类的……
有人说了,这叫慧眼识珠,刘邦能看到这些人背后的潜能,这话不假,刘邦确实有这方面的才能,不仅慧眼识珠,还会激发潜能。
套用霸道总裁的话说,就是:“我不要你觉得你能不能,我要觉得你能。”
有人说,刘邦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流氓,只因讲义气而又生逢其时,故而成功逆袭,才当了汉代的开国皇帝。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些片面。
在秦亡汉兴的历史剧变中,雄霸一方的诸侯王比比皆是,却只有刘邦成为最后的赢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懂得人性、善用人之所长,就算放在今天,刘邦也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有意识的开始读书,而且进步很快,《古文苑》中记载了刘邦写给大儿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的一封书信: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由此看来,成功的人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能当帝王的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因为刘邦的仗义,先前那些为他开疆破土的人最后全部成为汉朝的开国将相。也因为他后期的勤奋不懈怠,奠定了大汉王朝400多年的基础。
所以,即使你是个青铜,通过不断打怪升级,最后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王者。
晚年的刘邦在同乡聚会上,莫名的沉溺在了昔日的过往中,眼见皇帝似有忧思,沛县的父老便特意召集了120个少年,为之歌舞助兴。刘邦很高兴,一个劲儿地与同乡故旧们干杯劝酒,大家都知道受伤的人最忌喝酒,但刘邦顾不了那么多了,他越喝越尽兴,只觉得胸口有一种夹杂的激情与伤感正欲喷薄而出,忍不住随手拿起竹尺,抚筑击弦,慷慨高歌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人这辈子得多幸运,能看到皇帝表演节目?那120位少年见此情景,着实激动万分,乃更卖力表现,共舞唱和。一时间,歌声激荡丰沛山野,声遏行云,将酒宴的气氛推向高潮。
天下虽初定,然北边匈奴仍对大汉虎视眈眈,朕已老,时日无多,此生既不能雪白登之耻,而太子又幼且文弱,安可再得如韩信、彭越之辈而镇四方乎?
想至此,刘邦慷慨伤怀,不由双泪滚流,泣数行下……
不可否认,刘邦在人生最后时刻这首充满情怀的壮丽悲歌,给他加分不少,甚至让有些人对这位流氓天子顿时改观,大文学评论家刘勰称赞这首诗是“天纵之英作”,宋代诗人陈岩肖则说“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朱熹也评论说:“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我坚信所谓文如其人,一个流氓无赖是写不出这种文字的,高祖虽出身草莽,但自有其英雄气,他做的那些可耻之事,也自有其政治上的无奈。
王立群先生所著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刘邦》写下了刘邦的生平。他把多年的《史记》《汉书》等相关资料研究成果整合提升,展现了一个胸有天下、心思缜密、从谏如流的刘邦。如从刘邦和西汉开国元勋的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秘密:想仕途平步青云,就要跟对人、带对人、做对事;想职场一路凯歌,就要擅领会、愿分享、懂博弈。而这些珍贵经验,是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历史精华。刘邦之所以会在众多秦末起义队伍中脱颖而出,尤其是打败了项羽,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邦善于把握当时的大势,并且在时代的潮流中敢想敢干、锐意进取,这和当时屡犯错误、屡失良机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刘邦虽然在我们的一贯印象中武力不如项羽,个人操行似乎也有可争议之处,但是他把握住了当时最关键的历史大潮,顺势而动,同时在用人上也谦虚谨慎,深刻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弱点,从而取得了成功。这便是为什么说格局决定成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