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国之力,汇聚武汉。
当我们聚焦武汉这座人口超千万的大城市时,协和医院、同济医院、莆田系医院等医疗机构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在我们印象中,最有名的“协和”在北京,那武汉的“协和”和北京的是一回事吗?
中国究竟有多少家“协和”?
01“北京协和医院”简史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医学传教士进入中国并逐渐合法化,在相继开埠的通商口岸建立了大量诊所医院,所以,近代中国的医院成长经历大多都与教会有关。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是协和医学堂(the United Medical College)。1906年,英国伦敦会联合美国公理会、美以美会、长老会、伦敦教会医学会和英格兰教会五个英美教会团体共同创办了这所近代中国第一个联合教会医学校。所以,“协和”的本意为“联合”或者“团结”(United)之意,译成“协和”很雅致。
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设立国际卫生委员会(Inter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开始向海外投资,中国是其最早的项目之一,也是美国之外接受该基金会投资最多的国家。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董事会派出中国医学考察团,走访中国11个省的十几所医学院校和九十多家医院,受到了当时的总统袁世凯和副总统黎元洪接待。考察团建议基金会在中国开展长期医学工作,采用英语教学,同时选拔资助中国学生出国学习而后回国任教。
1914年底,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简称CMB)应运而生。1915年,CMB买下北京的协和医学堂和原豫王府大院,扩建为北京协和医学院(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PUMC)。
北京豫王府遗址
1917年9月24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奠基仪式举行,1921年正式落成,当时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此后该院便因提倡并实践“高水平”和“本土化”发展目标享誉世界,成为东亚最好的医院,被誉为“中国的霍普金斯”。虽然自带教会血统,但历史表明,“协和系”师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医师医德向来经得起时间检验。
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奠基仪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亟,时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科主任林可胜教授,开始训练协和医院住院医师及各级学生,组织医疗救护队,遣赴长城古北口、密云等地,开设诊所和手术室,救治前线伤患人员,受惠者数以千计。战事后,救护也随即结束,各师生恢复正常工作,战地医疗工作的经验,给此后全面抗战的医疗救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1937年七七事变,南京国民政府仓促应战,战地救护瞬间变得捉襟见肘。时任卫生署署长兼北平协和医学院院长的刘瑞恒被当局紧急征召,成立卫生勤务部,整合军医系统和卫生署系统的医疗力量,由其主持军民医务卫生工作。然而一经淞沪会战,脆弱无力的“卫生勤务部”很快被取消。当刘瑞恒及其他逃难的医疗人员集聚武汉时,刘氏再次邀约林可胜南下汉口,时北平已陷落,林氏乃设法潜出,1937年9月刘瑞恒与林可胜正式会晤,经通宵详细商议,决定整合中国红十字会医疗资源和滞留武汉医疗人员力量,组建救护总队及分队,建立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加强医疗卫生人员训练,力求跟上战争步伐。
需要指出的是,此训练所大部分教授来自“协和系”。
刘瑞恒博士与林可胜在汉口商讨医疗救护工作情景
抗战期间,军卫工作历尽艰难,一是人才不足,一时补救无术;二是“协和系”同学不多,实力单薄,难以担负全面军卫任务。特别是1937-1945年期间,“协和系”师生在军卫筹备、设计、主持供应、负责行政与技术等方面立下汗马功劳。就贡献而言,他们不仅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牺牲,而且还为抗战胜利后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军医”和“民医”工作奠定了基础。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北平协和医学院,从此该院获得新生。发展至今,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共有两个院区,分别是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和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而与北京协和医院有关的化妆品生产、销售企业,仅有北京协和医院全资子公司“北京协和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由该公司控股的“北京协和精细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参股的“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有限公司”。
02谁是正牌“协和”
在我国公立医疗机构队伍中,除了北京协和医院,尚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下文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下文简称“福建协和医院”)两家。大多数人会误认为三家是同属一脉,可事实并非如此。
“武汉协和医院”可谓一宗多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中,原同济大学医学院整体迁往武汉。1950年,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与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同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正式成立,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武汉协和”二字则源自汉口本地教会医院。1866年9月,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创办了汉口伦敦会医院,位于汉口后花楼街伦敦会花楼总堂旁,后取“仁爱济世”之义,定名为汉口仁济医院。1926年,创办汉口仁济医院的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和创办汉口普爱医院第二分院的英国基督教循道会决定将两所医院合并。1928年4月,两院正式合并,定名为汉口协和医院(Hankow Union Hospital),位于汉口西满路(今解放大道现址)。
汉口协和医院旧照
以上即为“同济”与“协和”二字的来源,换言之,“武汉协和医院”拥有“同济”与“协和”的双重身份,而“武汉协和”与“北京协和”并无直接渊源。
“福建协和医院”,是由1860年中华基督教闽中协会(美部会)创办的圣教妇幼医院和1900年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开办的马高爱医院合并而成,1928年正式成立。
1938年8月,该院红砖病房大楼落成,大楼正面墙写有“协和医院”四字,至今仍有“Union Hospital”旧名镌刻在正门门楣上。1951年,医院更名为福州中国协和医院,集中了当时福建省最优秀的医疗人才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为闽省之冠。1959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医院划归福建医学院领导,更名为“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996年医院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由此可见,“福建协和”与“北京协和”“武汉协和”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福建协和医院”病房大楼
三家正牌“协和”,可谓是“花开三叶,各表一枝”,追根溯源,虽无交叉,但皆取“协和”之义,与其说是一种历史巧合,更接近人类共识。
03其它“协和”是怎么回事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1700家冠以各地地名的“XXX协和医院”。
常见的民营“协和”有四种话术:
1.宣称与“北京协和”“武汉协和”“福建协和”有隶属关系或技术协作关系;
2.在宣传品上做文章,冒用三家“协和医院”四个字的笔体,在宣传品上盗用医院工作照片等;
3.打着协和旗号的虚假药品、器械或化妆品广告欺诈,如一些药品、化妆品带有“协和”字样,称“经XXX协和医院专家鉴定”或“XXXX协和医院专家研制”;
4.冒用三家“协和医院”退休专家开办诊所或在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或称某产品为XXX协和医院退休医师研制。 三家之外的“协和”中,有一部分来自“莆田系”。限于资料和精力,很难给出明确答案,但截止到2013年底,国内共有1万多家民营医院,其中8000多家来自“莆田系”,占总数的80%。这些民营医院往往规模较小,但却拥有庞大的需求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立协和、民营协和、莆田系构成了现行医疗管理体制的相对完整映像。 最后,我们只记住一点就好,真正的公立“协和”医院,只有这三家——
北京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参考资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宣传科:《老院展新姿——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国医院》,2004年第6期; 郝秀兰、闫明:《管理成就同济——记110年历史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医院》,2010年第9期; 刘似锦编:《刘瑞恒博士与中国医药及卫生事业》,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 王治东、马超:《再论资本逻辑视阈下的技术与正义——基于“魏则西事件”的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话说老协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