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特殊时期,终于有时间追剧了,这几天我加班加点把热播剧《大明风华》看完了。
首先说明,之所以选择《大明风华》而不是别的,是因为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明史领域是我的兴趣点所在。对这部以明朝前中期为主要历史背景的电视剧,我抱有很高的期待。
这部剧从靖难之役开始,一直到夺门之变为止,整整五十年的跨度涵盖整个明朝前期的历史进程。
这个人物关系图对理解后面内容用得到
尤其是出现了像之前电视剧没有或几乎很少刻画过的明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景泰皇帝)等人的形象,可谓是填补了历史空白。
女主人公是明宣宗的皇后孙氏(片中她的名字叫孙若微),她的故事也是第一次被搬上荧幕,她历经了五帝六朝,从皇太孙妃熬到皇太后,堪称是那一段历史的最佳见证人。
导演张挺选择从孙皇后的角度看这段历史,是试图讲述一个“被诅咒的家庭的故事”,朱氏家族的男人们一代代自相残杀,但最后,还是这个女人“放弃个人仇恨,辅佐登上皇位的丈夫,以自己的气度和智慧,数度救大明王朝于危难,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
总之,这就是一部大女主戏。当男人们都靠不住了,是女主挺身而出,站在皇权的中心,她的选择和作为成为牵动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
从电视剧本身的角度来看,这部戏还是不错的,演员演技在线,服化道考究,重大历史事件场景宏大,基本做到了历史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
这部剧的场景细节也都做得很精细。
但我唯一有意见的就是对女主的塑造,她虽然的确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可强行让她“大女主”却十分不符合历史。
当屡次看到剧中将很多不属于她的功绩或者事件加到她身上,我都有一种强烈地吐槽冲动。
“那真的不是她干的啊!”
尤其是最后让她功成名就之后,与恋人徐滨坐船出走,客串了一把泰坦尼克号,登上人生巅峰的结局,更是让我难以忍受。
明朝是一个文官政治高度发达的朝代,也是一个皇权相对与前代更加伸张的朝代,无论是后妃、外戚,还是武将、皇亲等这些在前朝历代对政权颇多干预的政治势力,在明朝都受到非常大的抑制。
尤其是对于后妃,明太祖在当上皇帝的第一年就下令,后妃决不能干预政事。
他还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后宫所有嫔妃的封号,挑选的字都是“贤、淑、顺、敬、惠、宁”这样的、专门体现女性所谓“勤劳淑德”的字,像唐朝武则天获得“宸妃”这样的封号,在明朝纯属神话故事。
朱元璋希望后妃都能体会他的“一片苦心”,老实把自己圈在后宫里,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影响力透过皇帝向外廷传递。
在特别重视所谓“祖宗家法”的明朝,这也作为一条铁律被不折不扣的遵行。
因此,明朝的后妃在历史上的记载都不算多,史家甚至认为,将笔墨过多投向她们,都是一种不祥的象征。
《明史?后妃传》一共28页,却足足写了有明一代46个皇后和妃嫔。作为对比,朱元璋同志一个人的传记就占了不多不少整40页。
具体到宣宗的这位孙皇后身上,《明史》留给她的篇幅只有短短半页。当然,看着少,其实也已经超出平均数了。
所以,虽然这位皇后熬的时间长,资历老、地位高,是明朝名副其实的“老干部”,但资格老不等于权威高,明朝的管理体制注定了这不是一个能出大女主的时代。
(二)
那么,历史上的这位孙皇后,也就是主人公孙若微的原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位孙皇后在历史上的作为,与电视剧中的剧情几乎都是完全相反的。
孙若微的人生,的确有几分传奇色彩。
她出身于一个县级干部家庭,却因为家中与宣宗的外祖母(也就是电视剧中吴越那个角色的母亲)交好而得选入宫。
作为女性,她有一个天然的原始资本——颜值很高,史书说她“幼有美色”,从小就长得漂亮。
我们不清楚永乐皇帝是不是外貌协会成员,但她确实被朱棣确定为自己孙儿的妻子之一。
众所周知——电视剧里也有不少表现——永乐很喜欢他的嫡长孙,也就是后来的宣宗皇帝,因此朱棣能让她做自己最宠爱的孙子的媳妇,间接证明对她还是很满意的。
等到宣宗做了皇帝,孙小美女也按顺序递升。然而,她当时只是一个贵妃,在她头上还有一位胡皇后(电视剧里邓家佳扮演的角色)。
从这里就开始不对了,历史上胡皇后和孙若微根本就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更谈不上是失散多年的亲姐妹了。
孙若微与胡善祥成了靖难遗孤,姐妹俩于儿时走散
电视剧里为了突出女主的形象,对胡皇后进行了非常严重的丑化。实际上贤良的是胡皇后,有心机的那个才是孙若微。
孙若微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她一直试图扳倒胡皇后。
凭借着她与生俱来的美貌外表和聪明头脑,她看穿了自己丈夫潜藏的一颗喜好玩乐、厌恶规劝的心。当出于责任心的胡皇后每次劝谏游乐无度的丈夫、让宣宗不胜其扰时,孙贵妃就适时地为丈夫找来新的乐子。
一来二去,宣宗对二人的感情倾向越来越分明。
虽然宣宗对自己的感情不断加深、对胡皇后的厌弃与日俱增,但孙若微知道,要想取代对方,自己必须要掌握住一个后妃的立身之本,那就是儿子。
胡皇后既不得宠,自然不会生下一儿半女;但令人着急的是,自己的肚子几年也毫无反应。
经过与宫中的宦官、宫女的一番密谋,她不知道从后宫哪个曾被宣宗召幸过的宫女那里夺来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英宗皇帝(朱祁镇)。
剧中的朱祁镇
谁也不敢与正在得宠的她争辩什么“真相”,宣宗本人对此当然一无所知。
至于那个被抢了孩子的无辜母亲更是无人问津。这出明朝版的“狸猫换太子”大戏就这么成功的瞒天过海。
有了宠爱,有了儿子,没有人怀疑孙若微将登上中宫之位,取代那个体弱多病又不得宠爱的可怜皇后。
在大学士杨士奇(电视剧里他的戏份不少)的策划下,自知理亏的宣德皇帝采用了假惺惺地“批准胡皇后自行退位”的方式,成功将孙若微扶正为皇后,这年是宣宗即位第三年。
如愿以偿的孙贵妃——不,此时应该称她为孙皇后,开始陪着夫君恣意玩乐。正值盛年的宣宗皇帝仅仅在位十年就撒手而去,与他在胡后被废之后毫无约束地纵情声色、炼丹服药不能说没有关系。
剧中朱瞻基自知自己时日不多,但是此时的朱祁镇只有2岁,皇位该由谁继承呢,朱瞻基是这么交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位胡皇后,社会普遍抱有相当的同情;甚至宣宗本人在临死之前都对此表示过悔恨,当然木已成舟,回天无力。
宣宗死后,孙若微的“儿子”朱祁镇即位,她则荣升为皇太后。
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之后,她扶持朱祁镇的异母弟弟朱祁钰登基,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辅政。
朱祁镇获释之后,遭遇幽禁,虽然她不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但好歹是亲手养大,还是有感情的,所以七年后,她又支持朱祁镇夺权复位。
之后她在历史上就没有了太多作为,直到60岁左右自然死亡。
史书上关于她记载的最后一句话颇令人心伤。当她带着最高规格的礼仪和最崇高神圣的封号进入坟墓时,明史在她长长的徽号之后加上了一句,“最终大家也都不知道英宗的生母是谁”。
感谢这位写史人,为这位无辜的母亲留下了一点笔墨。
抢了她孩子的女人永远享受香火祭祀,她则只能带着失去儿子之痛孤独地活着,或是孤独地死去,留不下一丝痕迹。
就连她的儿子,也是临死之前才知道,自己叫了几十年母亲的那位女人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三)
电视剧中,孙若微的高光时刻是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剧中甚至出现了她身穿铠甲亲临战阵、激励士兵的镜头。
汤唯的演绎的确让这一刻令人热血沸腾,血脉喷张。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真实的历史上,北京保卫战的功劳主要是监国郕王(即代宗朱祁钰)和于谦两人,孙太后的表现则并不算出色。
在那个明朝主力丧尽、皇帝都被蒙古俘虏的时刻,孙太后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她所想的最重要之事,不是如何打退蒙古人,而是维护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而不使皇帝位子落到朱祁钰手中。
一方面,在北京城大敌当前、抗战派与南迁派斗争不休时,孙太后竟然拿出大笔宫中的彩缎金帛秘密送往蒙古军营,又密令大同等边镇献出两万多两银子“犒赏”蒙古军队。
她仿佛人质家属在警察不知情时秘密向绑匪缴纳大笔赎金,可以想见她这一番作为对明军的士气造成了多大的打击;
另一方面,她坚决不同意给予朱祁钰皇帝身份,只答应给他“监国”称号,实际上就是提防一旦朱祁镇回归将失去帝位的可能性。
剧中的朱祁钰
与电视剧相反的还有,她极力隐瞒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一直到蒙古“收钱不办事”拒绝释放朱祁镇的回信传来,她才勉强同意于谦等大臣的要求,册封朱祁钰为皇帝,一来一去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八天。
对军情急如星火的北京城来说,浪费这几十天的争论简直犹如自杀,这一阶段的战局一时陷入被动,被蒙古牵着鼻子走,一直到于谦接替指挥后,情况才开始好转。
大概是出于对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坚决要求拥立朱祁钰的不满,她对七年后朱祁镇夺权复位的“夺门之变”给予大力支持,对夺权之后冤杀于谦的命令也予以默许。
从这一部分历史来说,孙若微不仅不是力挽狂澜的功臣,反而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忠臣于谦最后被朱祁镇枉杀
为了强行塑造孙若微的大女主形象,编剧篡改了相当多的历史事实,将很多人物的正面作为生搬硬套地换到女主身上。
比如被篡改命运的除了胡皇后,还有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和危难时刻被推上皇位的朱祁钰。
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中赏罚得当、临危不惧,却在电视剧中变成了二十多岁还被母亲脱下裤子打屁股的畏葸小儿。
力挽狂澜的于谦虽然忠诚没被改掉,但却被强行降智,剥夺了历史上原有的北京保卫战全面指挥权,成了在一边旁观孙若微“开无双”的高级龙套。
有人被黑化,也有人被美化。
比如对英宗的美化就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英宗被描绘成一个单纯善良但受到蒙蔽的“乖孩子”,实则此人不但极度贪生怕死、带着蒙古骑兵去要挟大同等地的守将开关迎接蒙古军队,脑子更不清醒到在复位以后对拒绝开关的郭登等人给予严厉处分,罪名居然是“大不敬”!
拜托,人家不是为你老朱家守的这个江山吗?
纵观全局,编剧既想维持住“历史正剧”的口碑,又想描绘“大女主”主导历史走向的图景,为此在篡改历史之外,更让每个人物都仿佛精神分裂。
就像剧中的宣宗,在朝廷上与祖父和叔父角力斗智,聪敏而富有心计;回了宫中就开始化身痴情小王子,客串玛丽苏男主,两个内核之间的巨大张力最终让整个剧陷入定位的巨大混乱。
近年来,“宫廷大女主”戏泛滥荧屏,最后往往都会陷入这样强行加戏,缺乏可信度的矛盾当中。
究其根本,是因为深宫中的女性在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之下,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的。
恰恰相反,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安于妻子、母亲或奶奶的角色,更多情况下没有介入政治事务的兴趣和能力。
这当然不是她们的错,从小熟读《列女传》之类的教育、长大后男尊女卑的环境、社会的普遍认识共同造就了她们的这种状态,用一个高大上的词来说,这叫“时代局限性”。
其实,想讴歌历史上的功勋彪炳的女性,自有无需胡乱编造的真实人物可拍。
如隋朝南疆的擎天之柱冼夫人,元代纺织业的革命性人物黄道婆,我之前写过的明代女将秦良玉。
甚至就生活在《大明风华》时代的真实人物,永乐山东起义的领导人唐赛儿,她们自有大把完全真实但又堪称伟大的事迹。
她们虽都具有不同的历史局限性,却力所能及地在时代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靠自己的作为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她们身上所蕴藏着比宫廷贵妇们更要高贵的力量。
但镜头为何鲜有对准她们的时候?
大概和现在娱乐圈的惯例是一样的吧,“流量不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