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上,因战争留下过满目疮痍,冷兵器时代留下的创伤易修复,但鲜血却早已流进千年的土地,在历史上留下血腥的回忆。中原政权占据黄河流域,而游牧民族占据内蒙古草原以及附近的戈壁、沙漠等等,草原虽广袤,但科学技术不发达,唯有抢掠中原政权才能获得想要物资,铁蹄南下,与中原政权兵戎相见,一次次交锋,烙印出中华民族的版图。与其说,中国现如今版图形成是中原政权时代传承,不如说是游牧民族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什么中国版图的形成是游牧民族起到决定作用呢?
北方游牧民族
天朝上国美梦,不主动出击侵占土地
从秦建立,中原政权的统治者几乎都满足于现有的土地,不主动出击争夺地盘,为何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还战争频发呢?因为被迫,游牧民族缺少中原地区的物资,被迫抢劫中原人民;中原人民安全受到威胁,被迫还击,消灭存在的外来隐患。
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还是蒙古族、女真族等等,要想壮大必须不断发动侵略战争,获取本民族无法生产的物资。一次次的碰撞,强大的游牧民族却走向衰弱,最终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来,游民民族活跃的地区也不断被汉王朝侵占,最终成为王朝版图的一部分。
游牧民族入侵
为何中原政权不去争夺朝鲜半岛的领土,因为朝鲜半岛一直很“守规矩”,所以中国版图上也没有朝鲜半岛的痕迹,然而与中原政权经常发生战争的游牧民族呢?匈奴公元48年分裂从南、北两个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则被汉朝打到中亚地区。无独有偶,鲜卑族也是如此,大燕国(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北周等等国家,都是鲜卑族鼎盛的标志,尤其的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逐渐融入其他民族中,其他游牧民族亦是如此。
如若无这些游牧民族主动入侵、抢劫,中国版图上不可能有内蒙古附近的大片土地,也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出现,使得中原政权民族居安思危,战胜外部游牧民族强敌的同时派兵驻扎,建立郡县,将这片土地落入版图内。
内蒙古大草原
中原政权衰落时期,中国版图不断向南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7次大的人口迁移,西晋的永嘉丧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耻、“金完颜亮”时期、“蒙古兵南侵”时期、“走西口、闯关东”时期、东南沿海下南洋,这7次重大的人口迁移,前五次都是有北往南迁移,其中除安史之乱外,其余4次人口南迁都是游牧民族打败中原政权,百姓为了躲避战乱而不断南迁。
人口迁移
西晋的永嘉丧乱,匈奴军攻破西晋都,俘虏西晋皇帝,百姓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此次迁移约90万人,使秦汉以来北多南少的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中国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唐朝以后,世界进入新的低温期,天气的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上吐蕃衰弱,同时也逼迫蒙古高原大量游牧民族为缓解冬季严寒带来的生存压力,将视线转向南方,不断对中原政权实施侵略。随后的北宋的靖康之耻、“金完颜亮”时期、“蒙古兵南侵”时期,中国人口不断往南深入,中国版图也不断往南延伸。
游牧民族在中原政权人口南迁上是有“突出贡献”的,若非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谁愿意背井离乡,人口的迁移却间接扩张了中国版图,使得中国能有如此广袤的土地。
蒙古族与满族的特殊贡献
历史朝代中,蒙古族建立元朝与满族建立清朝是唯一两个统一中原的游牧民族王朝。“热爱”征战的蒙古族人,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北到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诸岛、西到欧洲、东到韩国,如此辽阔的土地,也使得元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当然元朝灭亡以后,明朝虽然未能接手元朝所有的土地,但是现如今中国版图内的大部分土地都在明朝掌控之中,也正是有了元朝,使得中国边疆附近的游牧民族逐渐认可一个国家的概念。
蒙古骑兵
当然中国所有民族认可一个国家的概念,清朝功不可没。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民族地区事务,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朝统一全国后,理藩院的管理范围逐渐扩大到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凡是有关少数民族内的大事件,例如封爵、会盟、宗教、刑法、土田、游牧、射猎、征发、贡纳、邮驿、翻译等事项均由其管理。清朝民族政策的实施将所有的少数民族纳入统一管理之中,也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纳入版图之中,中国版图最终版即将形成。
清朝军队
近代清朝虽遭受列强的欺凌,致使大片土地流失,但是其对于中国版图最终形成是功不可没的,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的政策是超前的,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总结
政权更迭的封建王朝之下,人们对于王位的渴望可能只是那无尚的权力,居然没有几个皇帝想疯狂的扩张领土,如若游牧民族的生产力能够自给自足,不去抢劫中原政权的物资,那么中国现如今的版图不会有如此规模。古代人口的迁移也与游牧民族的侵扰有关,也使得中国南方版图的扩大,再经过元朝与清朝的努力,才有了现如今的中国版图,所以说在中国版图的形成中,游牧民族才是起到决定作用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