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一位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人,不仅仅是在唐朝文坛地位很高,而且在世界文坛,也广有盛誉。唐朝时期,他的诗文传播到新罗、日本、越南、泰国等国家。在欧洲,白居易能够和贝多芬齐名;在韩国,宰相愿意用百金换取白居易一首诗,而且还能否分辨出这首诗的真伪;在日本,甚至推动了整个民族文化的进步。
白居易在日本有多受欢迎
日本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早期没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其文化主要是融合的产物,主要融合了西方文化以及中国的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汉诗引入日本最早在公元6世纪末的飞鸟时代,影响到以大友皇子,大津皇子等人为代表的天皇贵族的统治阶层。在奈良时代,日本一共派遣出唐使18次之多,前后持续了200多年,特别是平安时期,整个日本社会崇尚儒家学说,汉诗的写作已经非常流行。
从日本汉学的传入来看,虽然在公元300年古坟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由于日本的阶级差距比较悬殊,因此只有贵族才能了解中国文化。到了飞鸟时代和平安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大陆学习,逐步形成了汉学的文化氛围。
公元8世纪到12世纪400年的时间里,被称为日本平安时期,在这一时期被称为是汉文化向和文化过渡时期,平安时期也看作是汉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日本文学跨时代的标志。可以说平安时期是日本文学开始自我觉醒的一个时期。尤其是汉文学的兴盛,白居易诗文的影响以及佛教思想的蔓延,还有假名的创作,和歌的产生等,使得日本在平安时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状态。
被称为日本版《全唐诗》的《千载佳句》中,共收录了唐代153位诗人一千多首诗,其中白居易的就有535首,是整部著作的一半。日本著名学者藤原公任在他编撰的《和汉朗咏集》中,精选了当时日本最欣赏的588句诗,其中有234句来自中国,这其中139句出自白居易。
号称是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在他的作品当中引用白居易的诗达到100多处,而且还在后宫当中专门讲授白居易诗文。仁明天皇因为得到一本白居易的《元白诗笔》而兴奋不已。村上天皇还特地开设《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唯时专讲,村上天皇和皇后亲自参与旁听,而且村上天皇还为白居易开诗会。
有日本“文圣”之称的菅原道真特别喜欢白居易,而且自称自己是有白氏之体,醍醐天皇收到菅原道真诗集之后,还写诗文赞赏。《菅家文草》引用《白氏文集》就有80余次500多首。
白居易所代表汉学在日本风靡一时,学习唐诗成为一个基本素养,唐诗用精炼的文字,所表达的无限意境,与日本传统文学相得益彰。日本平安时期,流行以诗会友,他们积极模仿唐朝式诗文,尤其是白居易的诗。白居易的诗之所以能在日本流行,除了其通俗易懂以外,其意境也和日本传统文化相映衬。
白居易诗文传入日本的原因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一时期的诗人层出不穷,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们的诗歌各具特色,可能在大陆,反映现实生活,在国内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主要是李白和杜甫。但是在日本恰恰相反,他们虽然喜欢唐文化,但是单单喜欢白居易,并且形成了白居易现象。
白居易诗文的广泛性
白居易被称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对诗文的领域有重大拓展,白居易的诗不参考前人,也不模仿同朝代诗人,诗文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万象都能够囊括到诗内。诗文的境界,被白居易很大扩展。
白居易的诗歌体裁多样,通俗易懂,他的诗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歌妓唱他的诗,寺庙、旅舍贴有他的诗,僧侣、达官贵人、妇女老幼都能够读他的诗,宫中的嫔妃甚至都朗诵他的《长恨歌》。有些粉丝狂热到把白居易的诗文写在自己身上,然后让周围人围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题海纳百川,无所不包,前半生的诗文多为政治主张的文学派,后来的诗文是乐天知命,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加以实践、发挥和改造,成为后代知识分子重要的思想财富,其人格范式滋养了中国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他这种乐天派性格,上可追溯陶渊明,下启苏东坡,是中国文人一生所追求的典范。
白居易生活历史相似性
日本的平安时期是日本文化上的一条分界线,平安时期的奈良相当于中国的大唐,经济极为发展,社会稳定,并且积极对外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奈良时期被日本称为第一个全盛时期,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给日本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奈良时期相当于唐朝鼎盛时期,奈良末期的平安时期正对应着中国唐朝的中晚期,也就是唐朝的元和中兴时期,元和中兴经历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之后便进入了安史之乱。白居易生于盛唐,但是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民党之争的时代。白居易作为一个小官吏,体验了政局的动荡,民不聊生。虽然没有沦落到贫困潦倒,但经历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这和日本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能够让日本人有很强的代入感。
白居易诗文亲和力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在他的《白氏文集》当中诗文大概有3800百多首,其中诗歌2800多首。他把自己的诗文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前两种是他官场处世之道,而且白居易的诗文偏向于讽刺诗。他认为:“其字序言:关美刺者,谓之讽喻;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即使是那些讽喻诗也是赞美,歌颂美好事物的。
白居易的诗文极力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心物合一的精神状态,对季节变迁表现出细腻,充满忧伤的情调。这和日本平安时期文人喜欢“物哀”的特点是极其相似的,因此日本文人普遍接受白居易诗文当中闲适,感伤的情调。
白居易的乐天派
白居易字乐天,人如其名,尽管一生当中命运多舛,但是他不计较得失,随遇而安,在尽职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勤学精思,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他的文集也是唐代保存最完整的诗文,我们看他的诗,很少有怀才不遇的怨气,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百姓的关心,对山川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唐代大诗人当中,白居易是比较长寿的,李白62岁,杜甫58岁,韩愈57岁,而白居易一口气活到75岁,是当时少见的长寿。李白的诗离不开酒,韩愈的诗离不开哭,杜甫的诗离不开愁。唯有白居易悠哉悠哉,备享乐天的快意。
白居易最善于长诗,不仅仅是文章写得好,政绩也做得非常好,在杭州刺史的时候,筑钱塘湖堤坝,利用江水灌溉千亩良田。从历史上看,怀才不遇是不少文人心中永远的痛,其实大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像白居易这样,把自己看得低一点,人生就会少一些失意,多几分快乐。
白居易的一生起起伏伏,在被贬到江州之后,给他的人生道路带来了极为显著的变化。他通过科举考试而出仕为官,经受官场浮浮沉沉而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情操,不为繁忙的政务而放松对诗歌艺术的热爱追求,是当时这个阶层的典型代表。白居易的人生突破了,但凡诗人多薄命的宿命,但是白居易后期进入享乐生活,这或许也是他高寿的原因吧。
日本的平安时期是一段经济繁荣时期,文化的杂糅,给日本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发展。日本宫廷贵族崇尚中国文化,在当时公务活动以及宫廷娱乐当中使用汉文学,写作汉诗成为当时文学的标志。在白居易诗文与平安文学的交融下,兴起了白居易诗文的模仿与创作。
与汉文化相比,日本的传统和歌不断衰落,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改善了日本的语言,对日本文化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汉文化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化,在理解和精神传递上有一道门槛,而这一时期日本没有文字,借用这些汉字,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让日本的文化能够传递下去。
虽然汉文学在日本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在平安时期,占据了平安时期文坛的当属白居易诗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能对日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不单单是白诗本身的魅力,还与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有关。就因为如此,其诗比同时期其他汉诗人,更能为日本人所接受,对日本的文学创作以及佛教信仰等发展具有大的影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