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的老封君贾母,可以说是《红楼梦》里唯一一个福寿双全的人,她儿孙绕膝,受尽荣华,乐享颐年。在贾府历经五代的她,最终坐上了金字塔顶端,但凡自己开口的,无人敢反驳和违拗。
贾政怒打宝玉,贾母赶来后,只须一声“先打死我,再打死他”便令贾政躬身赔笑,三言两语就让贾政自觉“无立足之地”,贾政对贾母的畏惧和恭敬,可见一斑。贾赦要娶鸳鸯,贾母知道后大发雷霆,还未及面斥,贾赦听闻贾母恼怒后便连请安都不敢前来,只得告病,鸳鸯的主意也不敢再打,悄悄花了八百两从外头买来一个十八岁的姑娘了解此事。对于贾母,贾赦亦是畏怯。
贾母如此至尊,在贾府该是说一不二了吧?然而对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亲事,为何一直悬而不决,久久不定呢?
贾敏是贾母几个子女中最得贾母宠爱的一个,贾敏去世后其女便被贾母及时接来贾府,可以说是真心的宠爱怜惜这个外孙女。黛玉进府后,与贾母最疼爱的孙子贾宝玉同息同止、同起同坐,二人在长久的相处中情愫暗生。贾母亦是察觉的,而且还默认了。正因此,我们才得以看到贾母称呼二人为“冤家”,黛玉与宝玉闹脾气一节,贾母听闻后如此哭道:
“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贾母不仅称宝黛二人是深爱对方的“冤家”,更在众人面前表明了自己每天都在为两个小冤家操心,而且是到咽气为止。贾母对宝黛爱情的支持,已经十分明显了。更有携刘姥姥啊逛大观园时,当着众人又是将宝黛唤为一体“两个玉儿”,宠溺之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焉不叫旁人泛酸呢?
然而直到第八十回,宝黛二人的亲事一直悬而未决,而在此之前,二人的感情已相当是贾府公开的秘密了。在紫鹃情辞后,宝玉口不能言,双目直视,毫无知觉,津液横流,就像袭人说的“已经死了大半个”,李奶奶更是直言“不中用了”。宝玉如此反应,全因紫鹃一句玩笑话而起,可见真要离开黛玉,宝玉真的回命不久矣。然而如此绝好机会,贾母为何还不趁机为二人定下亲事呢?
细究起来,无非一个难处,那就是宝玉的亲事,贾母做不得太大的主。
在那个时代里,讲究三从四德,贾代善死后,贾母夫死从子。而贾母的地位和尊贵身份是建立在她本身对这种礼制的尊崇之上,所以在迎春出嫁前,即便她对这桩婚事颇有微词,但仍觉得此事自有其亲生父亲主张,自己不好多嘴,便只回声“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迎春的婚事如此,宝玉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且在贾母权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多一重障碍,那就是“金玉良缘”横梗其中。薛家举家住进贾府后,一直赖着不走,即便几次三番敲打示意,近似撵人,薛家仍装聋推哑赖着不走,加上那股“金玉良缘”的妖风,用意非常明显了。而这“金玉良缘”看着可笑,背后的力量却不可小嘘,它不仅得到王夫人的青睐,更有贾元春的支持,端午赐礼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示,而贾母却不能很明白地告诉她自己的意思,只能很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意向。
贾母不过两个儿子,但是跟大房贾赦的母子关系,近似破裂,如果再贸然剥夺贾政和王夫人的正当权利,不顾及贾元春的面子,得罪了贾政这一家,那处境简直凄凉了。而贾母有顾虑,王夫人一方也有,他们知道贾母对宝黛亲事念兹在兹,如果不是考虑贾母这层原因,或许贾宝玉早就娶了薛宝钗,但是他们没有,说明对于贾母,他们起码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是以,宝玉婚事上的两股势力就这么心照不宣,按兵不动。
正因此,贾母才只能有了一个打算,那就是拖字诀。
在清虚观打醮中,贾母就当众说道“和尚说了,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而宝钗比宝玉大了两岁,当时已是及笄之年,可以婚配了。贾母如此一说,薛家是否要考虑宝钗的未来呢?宝玉何时成亲?贾母每月确切的时间,就是让你等,横竖你家女儿年纪大了,有那耐性拖成老姑娘?在贾母看来,最理想的结果是让宝钗等不及自动退出,早早去另寻高枝,这样黛玉就可以顺理成章嫁给宝玉。这样的结局有两个好处:
其一,薛宝钗放弃贾府,贾宝玉娶了他离不开的林黛玉,贾政一家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无需刀光剑影,皆大欢喜。
其二,在贾府,做一种主子最难,那就是小一辈的媳妇,如王熙凤和李纨,又要侍奉公婆,还要侍奉迁就小叔子、小姑子,而黛玉这么小,素来又娇生惯养,哪里能应付这样的杂务?而再多等几年,贾宝玉和林黛玉更长几岁,林黛玉越发懂得人情世故,可以轻松尽到一个儿媳妇、长嫂的义务。
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认知,贾母都只能选择若无其事地应对宝玉的婚事,谁知贾母毕竟年高,就像紫鹃所言“老健春寒秋后热”,而薛家又笃定要攀上贾家这门亲事,贾母又怎能拖得过他们呢?虽红楼未完,但贾母的结局,该不会太称心吧,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