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载着第36次南极考察队225名队员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历经一个多月的航行,于11月22日双双抵达中山站,进行大规模海陆空卸货作业,总重达1450吨。北京时间23日凌晨1时30分,“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完成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以连续破冰和冲撞破冰的方式,为“雪龙”号海冰卸货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1海里约合1.85公里)的冰上航道。
解围后的“雪龙”号与“雪龙2”号(右)一起向中山站挺进(11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此次南极科考是我国科考历史上首次“双龙探南极”,同时这也是“雪龙2”号首航南极,相比“雪龙”号,“雪龙2”号有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带你看看“雪龙2”号的故事。
——龙生——
回顾“雪龙2”号的建造历史,建造者们用了整整十年。为了未来能抵达更多极地考察站,为了搭载更多科考设备,在海上进行长时间观测,我国需要一艘更强大的极地科考船。于是2009年6月,国务院专题会议批准立项,正式启动“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建设项目,并确定由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自主建造。
“雪龙2”号机舱。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2016年年底,新建极地破冰船在江南造船(集团)举行开工点火仪式;2017年9月26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开始连续建造;2018年9月10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9月10日,命名为“雪龙2”号的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上海下水。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终于,2019年7月11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上海正式交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使用。那一刻,我国拥有了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2019年7月11日,“雪龙2”号正式交付,图为参观者登上“雪龙2”号。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要说起“雪龙2”号的特别之处,它不仅有着纯正的中国血统,同时它也是一艘高度“全球化”的船,是“中国制造”与“全球合作”两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雪龙2”号二副邢豪和船上的月池。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能以2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雪龙2”号二管轮郭青云和船上机舱。新华社图
“雪龙2”号能在极地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并且是世界上首个能够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
7月23日,“雪龙2”号在长江口航行。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可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将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底地形、生物资源调查。新船基本具备“摸边探底、潜力评估” 的调查能力。
因为它的出生,我们今后的科考工作将更加顺畅!
——龙行——
“出生”举世瞩目,“龙行”震惊万里。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首航南极,与“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的格局。
10月15日,“雪龙2”号驶离深圳蛇口太子湾游轮母港码头。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雪龙2”号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继续开展南大洋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下旬回国。“雪龙”号于2019年10月22日由上海出发,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继续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后程回到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后回国,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本次考察将充分利用船舶、海冰、海洋、陆地、空中、考察站等平台,通过陆地—海洋—大气—冰架—生物多学科联合观测,实施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前期工程、开展业务化观监测、实施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完成基建收尾及站区环境整治以及常规保障、物资运输、工程建设、国际合作、宣传科普等工作。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北京时间10月24日14时51分,“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从东经148度42分由北向南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首次穿越赤道,从北半球进入南半球,这是“雪龙2”号前往南极的“成人礼”。
驶过赤道时,“雪龙2”号汽笛长鸣。考察队员排成数字“36”图案队形,举行拔河、套圈和掷飞镖等比赛活动,以此告别北半球,继续向南极挺进。
10月24日,“雪龙2”号驶过赤道时,考察队员排成数字“36”图案队形,以此告别北半球,继续向南极挺进。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11月4日,“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这是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首次停靠外港,也是其进入南极前的最后一次补给。
“雪龙2”号驶离外港,穿越“咆哮西风带”。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北京时间11月11日13时49分,搭载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驶过南纬60度,完成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进入南极地区。
“雪龙2”号穿越西风带进入南大洋。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这是“雪龙2”号首次穿越西风带。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穿过西风带就进入了南极地区,据《南极条约》界定,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统称南极或南极地区。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双龙会——
此次南极科考是“双龙探极”,“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出征南极,这将揭开我国南极科考里程碑式的一页。由于两条船从国内出发时间相隔8天,在外海海域行驶时一直没有交集,但每个都在期盼着它们相遇的那一天。
终于,2019年11月14日,两条船成功穿越西风带,来到南极圈外围海域,“雪龙2”号和“雪龙’号在驶向南极大陆途中首次实现了相伴而行。
“雪龙2”号和“雪龙’号在驶向南极大陆途中首次实现了相伴而行。
据央视记者报道,在“雪龙”号的加速前进下,终于和“雪龙2”号船在南极圈外围海域首次相遇。在“雪龙2”号船的甲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直在其右舷并肩前行的老大哥“雪龙”号。考察队员们异常兴奋,纷纷来到甲板拍照、欢呼,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2019年11月19日,“雪龙2”号抵达南大洋普里兹湾浮冰区,迎来破冰能力大考,为我国另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开道,帮助它突破陆缘冰阻挡,尽量靠近中山站,以便开展大规模海冰卸货。这是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首次进行陆缘冰的破冰。从北京时间19日15时许开始,“雪龙2”号在前、“雪龙”号跟随,“双龙”一道向中山站挺进。
“雪龙2”号(前)进行陆缘冰破冰作业(11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搭载着第36次南极考察队225名队员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历经一个多月的航行,于22日双双抵达中山站,开始进行大规模海陆空卸货作业,总重达1450吨。“雪龙”号用船载直升机向中山站吊运航煤等第一批物资。此前,第一批44名科考队员已于20日到达中山站。
“雪龙2”号(左)为被浮冰围困的“雪龙”号解围(11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此次南极科考是我国科考历史上首次“双龙探南极”,计划将在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恩克斯堡岛新站4个考察站,以及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罗斯海进行综合考察。
按计划,“雪龙2”号还将在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固定冰区开展破冰试验,验证其艏向破平整冰、艉向破平整冰和平整冰中回转等冰区航行性能。
“‘雪龙2’号开辟的新航道,让‘雪龙’号停靠中山站更近,卸货更安全快捷。”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徐韧说,此次在中山站拟卸货物资共1450吨,考察队争取尽快将这些物资安全运至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发展新一代极地科考装备,不仅是我国提升海洋科考能力,推动南极科考这一“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的需要,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彰显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感谢每一位“雪龙2”号的建造者,帮助我国的南极科考再上一个台阶!
(部分文字综合自新华网、@新华视点、人民网、央视新闻、东方网、中国船舶报、国际船舶网、中国日报、科普中国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