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即正义?”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如今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看脸”的时代。
长得“美”的人,从出生到老去,都更容易得到各种好处。
有多个社会研究发现:
对人类婴儿来说,长得可爱往往更能获得成年人的关注和照料;
对学龄儿童来说,长得漂亮就意味着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喜爱和“认可”,犯错受到的惩罚也会更少;
对成年人来说,长得具有吸引力,往往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升职加薪的可能……
仿佛这个世界所有的善意都给了那些长得好看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是如何定义美丑的呢?我们在看见美丽的事物时,大脑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早在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天生就具有快速分辨出哪些同类面孔更美的能力。
在相关实验中,科学家们的实验对象是还没有被人类社会影响的婴幼儿。
他们通过把两组成年人已经判定“美”和“丑”的人类相貌图片,放在婴儿面前,观察婴儿的各种反应。
科学家们发现,对于成年人认为“美”的人类相貌照片,婴儿们同样会投注更多的注意力,花更长的时间凝视。
对于“丑”的人类相貌图片,婴儿们则兴趣缺缺。
通过对没有被人类社会影响的婴幼儿的实验观察,这说明人对颜值的判断和偏好是与生俱来的,大脑中存在一种先天的判断机制。
那么,在“颜值高低”的判定机制背后,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分辨美丑的呢?
其实在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找出人类对颜值判定的原理。
其中发现了一个叫“面孔吸引力”的原则,它影响了人类对颜值高低的判断。
“面孔吸引力”越高,人类看到时就越容易产生愉悦的感受,并产生一种想接近ta,亲近ta的渴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容易盯着“美女帅哥”看,因为ta的确能让我们内心产生愉悦的感受。
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面部结构平均化水平和面孔的对称性。
1878年,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Sir Francis Galton)做了一个关于“复合摄影”的实验。
所谓的“复合摄影”,就是将不同人的面孔照片,全部“集合”到一张相片的底片上,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一个平均化的相貌图片。
通过这种方式合成出来的面孔,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和他的团队惊奇地发现,平均的相貌图片,看起来会更“顺眼”。
而到了近代,得益于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水平的提升,在通过大量的数据运算后,证明了“长相越平均”对人就越有吸引力。
科学家们,也因此提出了“平均脸假说”(Averageness Hypothesis)
其实“平均脸假说”的背后,也隐藏着遗传生物学的奥秘。
因为从基因角度来说,外貌特征就越远离“平均水平”,说明这个人的基因就越可能存在变异(其中包括了一些不利自己和后代的基因突变)。
所以人们在选择另一半时,我们体内的基因都会悄悄影响我们——让我们倾向于找没有极端特征的配偶,比如外观、行为等等。
虽然有时一些“极端特征”可能会提高你的颜值,但总体而言,只要你的脸越接近“平均水平”,你就越容易被人喊“靓仔”“靓女”。
最右的图片是平均化后处理得到的,是不是觉得看起来更舒服一些?
当然,除了面部结构平均化水平影响颜值高低外,面孔的对称性也同样重要。
因为生物学研究证实,人类发育的基本模式就是“对称性发展”。
章子怡就是五官对称的最好例子之一。
这就意味着,人的外貌越“对称”,就越能说明这个人“发育精准度”更高、基因更优秀。
所以,你的五官长得越对称,你在别人眼里的“颜值”就会越高。
你看出对称性的区别了吗?
当然啦,上面说到的两个是影响一个人颜值高低的关键原因,而像皮肤细腻度、色泽等都会影响人的颜值。
除此之外,经过长年的社会演变,人类的审美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比如在人类最初阶段,男性阳刚是美的象征,也更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
但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大量研究表明,无论男女反而都更偏爱更有“女人味”的面孔。
说了这么多,其实“美”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会随着生物的演化,形成不同的“美”。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改变,对于美的定义也会随之改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