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杨浦区召开以“人才秀带,院士领航”为主题的2022年杨浦区两院院士座谈会。本次座谈会旨在加快杨浦区融入人才强国雁阵格局,在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发出“杨浦声音”,发挥好两院院士在杨浦科研攻关、战略咨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等12名在杨浦区工作生活的两院院士出席本次座谈会,并围绕杨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座谈会由中共杨浦区委、杨浦区人民政府主办,杨浦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承办。座谈会由中共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主持。
杨浦区已经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截至2021年底,生活、工作在杨浦的两院院士人数为69人(不含外籍),占到在沪两院院士总数的1/3。下好人才战略先手棋,杨浦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
走好杨浦创新路,跑出创新加速度
作为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引领区,杨浦区近年来积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努力,杨浦的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出席座谈会的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谭朴珍在致辞中表示:“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他希望在沪院士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带领科技创新跑出上海“加速度”;开展前瞻性研究,积极为上海发展提出专业化建议;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培育青年人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蓄足源头活水。
图为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发言 新华网发
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在发言中表示,杨浦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搭建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高能级平台:一是拓展人才科研圈,发挥资本市场积极作用,实现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跳变跃升。二是拓展人才朋友圈,汇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谱写“海聚英才”新篇章。三是拓展人才秀带圈,精准对接服务人才,形成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和“人才秀带”的人民城市新图景。
同频共振谋发展,院士工匠齐领航
已经召开的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上海要努力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发挥“头雁效应”,使人才资源更好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使人才优势更好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显著标志。
图为杨浦区区长薛侃主持会议 新华网发
目前,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已经和杨浦的创发展融合共生、同频共振。杨浦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8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为973家,居中心城区第一。“大象起舞、蚂蚁雄兵”,这其中既有两院院士为引领的创新成果在杨浦转化落地,也有768家从海外学成归国人才创办的企业在杨浦茁壮成长。
图为现场举行决策咨询顾问聘任仪式 新华网发
作为本次座谈会的重要内容,人民城市海聚英才发展研究院现场举行了决策咨询顾问聘任仪式。仪式上,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谭朴珍、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为金力、陈杰、汪品先、庄松林、黄崇祺、褚君浩院士颁发聘书;杨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绣明、区委副书记周海鹰为林元培、穆穆、常青、李兆申、徐祖信、李俊院士颁发聘书。
成立人民城市海聚英才发展研究院是杨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和人才发展环境的战略举措。研究院将以院士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促进政产学研用多元融合,加快技术创新转化,为杨浦在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发挥示范标杆作用赋能增势。
图为现场举行决策咨询顾问聘任仪式 新华网发
座谈会上,主办方还发布了“将遇——院士对话大国工匠领航行动”。主办方表示,该领航行动将汇聚杨浦两院院士和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优势资源,以现场对话和全媒体访谈形式,打造杨浦人才战略品牌栏目。栏目主题将聚焦科技赋能、实业发展、创新创业的前沿热点领域,讲述科研与制造背后的精彩故事,在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海之气聚人才,八方之智创事业
正在向建设世界科创高地目标迈进的杨浦区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发源地。座谈会期间,与会的12名两院院士围绕“杨浦打造人才秀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主题,结合自己的科研领域发表了精彩讲话。
图为复旦大学校长金力 新华网发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表示,复旦的发展离不开杨浦的支持,复旦的人才就是杨浦的人才。他对杨浦进一步强化高水平人才高地战略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立足校区,加快基础创新研究。二是依托园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融入社区,营造创新活力生态。
图为同济大学校长陈杰 新华网发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表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经聚集了3000多家设计企业,书写了杨浦“三区联动、三城融合”靓丽篇章。接下来,他建议创新区校联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协同资源优势,共同布局和推进院士领衔的高峰团队建设,助推上海战略科技产业发展,打造更多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院士建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物质层面的复兴,也是文化层面的复兴。杨浦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探索营造具有海派特色的创新文化。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庄松林院士建议,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上不拘一格。杨浦要构建全面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要只看论文,更要注重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上海电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崇祺院士建议,杨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学研融合,杨浦既要发挥好学术科研优势,也要积极布局产业,要把实验室和工厂结合起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院士建议,高端产业和高端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依赖于土地和规模,而是依赖于创新技术。杨浦区要发挥区域内的大学优势,找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用创新支持区域的整体发展。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院士建议,要为年轻工程师的创新构建“容错”机制和文化,鼓励年轻工程师在工作中勇于创新,锻炼。
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特聘教授穆穆院士表示,团队正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聚焦“双碳目标”,希望可以主动对接到杨浦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相关领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院士表示,目前学院已经树立了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出人才,第二个是出思考,第三个是出作品。“由我们主持的滨江段城市设计,已经实现。”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表示,近年来杨浦建设的理念和定位令人印象深刻,期待杨浦进一步发挥历史底蕴,实现更好发展。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祖信院士建议,构建长三角院士联席会议制度,为长三角绿色协同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上海数学中心主任、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联席主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李骏院士建议,应当注重青少年科研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少年数学人才的培养。在新的产业背景下,数学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杨浦区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谢坚钢表示,各位院士不仅在各自岗位和学科领域创造了非凡业绩,也为杨浦创新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力量。接下来,杨浦将以精准优质高效的服务,助力院士在事业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也希望院士们发挥凝聚人才的“强磁场”作用,为杨浦创新发展集四海之气、聚八方之智,吸引各方才俊常驻杨浦,扎根杨浦,成就事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