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贸易由买和卖构成,“买买买”天然具有一种力量。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全世界彰显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今天的中国市场已不仅仅是用一个‘大’字就可以形容的,准确来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已然是一个巨型市场。由此,它会自然形成一股巨大的买方力量。”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应用经济所所长干春晖看来,中国借举办进博会的契机表达明确的大额购买意向,必然会吸引全球各路商家群雄逐鹿
■进博会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贸易政策上,中国正由过去几十年的出口导向,逐步向进出口贸易平衡转型。从国情出发,今天的中国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到底需要进口什么,应该从哪些国家和地方进口,这些都是进博会本身所蕴藏的一道道时代命题
进博会直接对标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汇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领域一直十分注重出口。为什么这一次我们要举办进口博览会,开始注重进口?
干春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学习日、韩等东亚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注重出口导向。尤其在中国沿海一带,一大批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强劲的外贸出口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
如果说历史悠久的广交会打出了一手漂亮的“出口牌”,那么,在上海举行的进口博览会则将开启一个全新篇章——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更加追求进出口贸易平衡,要开打“进口牌”了。这显然与中国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密切相关。经过40年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160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8836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40年时间里,我们从一个低购买力国家逐步转变为一个具备一定购买力的国家,甚至部分地区的人均购买力已经和发达国家接近。
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各种“买买买”的需求也比过去旺盛多了。另一方面,从目前的国内供给水平看,无论是生产的产品还是提供的服务,在短期内和广大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期待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从长远看,其中的缺口、差距自然是可以弥合的,而短期内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加大进口,就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可以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进口博览会直接对标的是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巨型市场和高端供给之间,本身就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文汇报: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下,我们在面向全球开出进口大单之后,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您认为会产生哪些直接影响?
干春晖:从全球看,一些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有所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举办进口博览会,实际上是对外释放出一个十分明确的信号:我们将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而且这个开放的力度是很大的。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中国市场是巨型的,而这是任何一个强大的供给方不容错过的目标市场。很多高新企业掌握的核心竞争力,在前期研发阶段都投入了巨资。从逻辑上讲,这些高新技术在转化为产品之后,自然需要一个能对接和消化的市场,最终实现“纸变钱”。
因此,巨大的市场和一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跨国企业及高精尖企业之间,本身也有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巨大的购买力本身会自然形成一种力量,这里姑且称为“买方的力量”——借助进口博览会平台,我们可以用更合理的价格买到更优质、更急需的先进技术和服务。所以说,进口博览会所搭建的“买全球、卖全球”平台,其目标是一种双赢。在这一面向全球的开放性平台上,买卖双方都将收获看得见的实惠。
加快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进博会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文汇报:若如您所言,“买全球”本身也是一种力量,我们如何把这种力量转化为更多优势?
干春晖:中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方面,有些产业,诸如钢铁、煤炭、水泥等基础产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需求领域,又凸显产能不足,大量中高端需求得不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滞后。这个问题如何破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进口博览会上,就有一批全球顶尖企业携高端装备、高精尖技术前来展示、寻求合作。我们要在把握好进口主动权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更快速、高效地配置资源,这样更多产业才能在加速升级,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简言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质量生活的期待,我国在商品、技术和服务领域的进口需要一个更长远、更科学的顶层设计,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是一个美好的开端。
嘉宾: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应用经济所所长 干春晖
采访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