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金晓宇得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这是一名父亲为了不刺激儿子病情选择的方式;也因此,公众看到了一位颇具才华的翻译,眼部残疾的躁郁症患者,无微不至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儿子。
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金性勇说,他是哭着讲完这个故事。我想,对于一个父亲,一个体面的知识分子,将儿子的缺陷、家庭的不幸展现在公众面前,一定是万般无奈,更是锥心之痛。这样的隐忍里,或许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未来,一场用心良苦的安排。
在此时,这个故事感染了很多人。我们泪流满面,因为金性勇符合我们对一个理想父亲形象的全部想象。为人父母,一场修行。他蜡炬成灰,为有缺陷的儿子找到了一种体面生存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不应限于此时。金晓宇终有一日要独自面对生活,此时的感动是不是能在彼刻化为理解、包容和尊重?
我们曾经目睹过太多类似故事的走向。“天才指挥家”胡一舟,他也有一个耗尽心血的父亲,他的父亲不止一次地向媒体表达过“如果我走了,我的儿子该怎么办”之类的担忧。然而关于舟舟的叙事,由于日复一日的过度曝光,最终走向了对他本人以及其父的质疑。且不论舟舟是否真的具备指挥天赋,以及在二十余年的时间跨度中,包括舟舟父亲在内,人性的幽微复杂。但对一个唐氏儿是否有可能体面生存的探索,无疑是失焦的。不幸中的幸运是,舟舟本人无法理解这种失焦,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有自主意识的“天才”,这样的失焦可能会成为摧毁性的伤害。
从金晓宇的故事在朋友圈发酵,到各路媒体蜂拥而至,他的经历已经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媒体的关注不能只限于提供更多的细节,触动公众的泪腺。如何转化我们的“泪流满面”,是对这个故事走向更深远的探索。诚然,公众的聚焦,为金晓宇翻译的作品进入更多业内人士的视线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如果他确实具备一定甚至相当的水准,翻译是否能够成为其赖以生存的方式?如果金晓宇的病情有所反复,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他是否能够得到周边环境一定的理解和包容?而如果他有幸完全康复,又是否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被尊重?
在文章发酵后,金性勇给读者回信:“不妨把你们的爱藏得深一点,久一点,让这个悲伤而幸运的故事有一个最好的结局。”
我想,这名伟大而通透的父亲,并不奢望儿子能让全世界温柔以待,只是希望当金晓宇出现在素不相识的你我身旁时,得到一分似曾相识的理解。
作者:苏展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