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文艺工作数十年来,我饰演过众多的母亲形象。
从古到今,从乡村到城市,从家庭妇女到职场女性,她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舐犊情深,共同诠释着中国母亲的伟大无私。
最近一段时日,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热度再上一个台阶。
在我看来,这是一道非常考验家长智慧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父母?事实上,在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优秀的榜样人物为我们做出了指引。
今年七月下旬,我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的邀请,参加录制了其中《徐霞客游记》的拍摄,我所扮演的徐霞客的母亲,就是一位杰出母亲的代表。
在文化的巨流中,徐霞客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他凝聚了一生考察祖国名山大川的心血的游记,是一份妥妥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历久弥新。
古人说“霞客之奇,孺人成之”,孺人就是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正是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徐霞客才能够大胆放心地走上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
在徐霞客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丈夫要志在四海”,如果就守在家里,那是篱笆围起来的小鸡、马鞍束缚住的小马,是没有出息的。
徐霞客二十二岁那年,母亲亲手给他制远游冠,勉励他完成理想。
为了表明对徐霞客的支持,王孺人在八十岁高龄之际,还陪伴儿子出游考察,表示“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言下之意是让儿子放心,我身体很好,你出远门也不要有太多顾虑。
徐霞客是个大孝子,他曾说“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许人也,今不可许之山水乎”。
在母亲去世之后,他开启了人生最后阶段的那次“万里遐征”,同时也留下了《徐霞客游记》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精彩的篇章。
历史上徐霞客的母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在徐霞客的成长、成材以及取得成就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重要作用?这是我要面对的新课题。
我要塑造的这个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在丈夫去世后,她靠着精湛的家传织布手艺,独立挑起抚育子女的责任;
别具巧思的是,剧本为徐母这个角色设计了特定的场景,使“母亲”的含义有了更广的联系和更深的开掘,那就是这个节目的讲叙线索由徐霞客长江探源贯穿始终,“母亲”和“母爱如河”互为象征,深化了徐霞客游记的文化意义。
节目设计了一个场景:母亲对儿时的徐霞客讲述长江的源头在岷江,小霞客好奇地问:母亲怎么会知道的呀?母亲告诉他:是书上写着的。
这就是说,徐母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仅知书达理,而且用对大自然的热爱唤起了徐霞客对长江探源的好奇心与向往,形成了他一生游历事业的初心。
还有一个重要场景:晩年的徐霞客患严重足疾不能行走,身陷长江探源的绝境,在进退两难之时,母亲的形象以“穿越生死”的方式又一次出现,劝他“回家”。
母亲鼓舞他“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而在徐霞客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呼唤他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
这里,母亲是一个与大地、长江等融为一体的幻象,徐霞客一生都走在祖国的怀抱里。于是,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母亲的意象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在饰演徐母时,我的内心有许多感慨。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她的举止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伟大人物的母亲尤其是这样。所以,我就是想表现出母子间那种天然的信任与依赖。
作为女性,也许只有在做了母亲以后,才能切身体会到这颗再也放不下来的心;作为儿子,再不平凡的人物,大概也只有在母亲面前才会真正的身心松弛,因为他确是回到了自己生命的家。
这个节目多次表现徐霞客与母亲之间的良性亲情、融融血缘的关系,与徐霞客游历山川溯源长江的壮举形成互补对应,深化了艺术的感染力。
尤其我要说的是,徐霞客的扮演者贾一平是一位很优秀的演员,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非常到位,表演情绪饱满又拿捏得当。
我与一平以前有过多次合作,在表演中自然默契,所以在这次节目中,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打造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不仅向大众普及优秀的历史典籍,还对值得铭记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动人的呈现。
典籍在时间的尘封里是冷清寂寞的,但是在现代科技与现代艺术的演绎下,走出深宫殿堂,走向了生机勃勃的社会民间,让寻常百姓家都能观看、欣赏和喜欢,是多么好哇。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认真观察,会发现《典籍里的中国》所讲述的绝大多数历史英雄,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庭,鼓励他们成材,目送他们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节目也是一个极好的中华家庭教育范本,个中智慧,值得今天的父母认真学习。
2021年9月5日
写于上海
编辑:孔韬
来源:CMG观察微信公众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