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已告一段落。从表面看,拜登政府终于如愿摆脱了所谓的“阿富汗泥潭”,但混乱而仓促的行动却使得拜登政府从撤军伊始就饱受批评。从7月8日“塔利班不可能重新掌权”的公开表态,到8月中旬情报部门做出“喀布尔可能将在90天内落入塔利班之手”的离谱评估,再到撤军即将完成之际发生的爆炸事件,凡此种种,重创了拜登个人及其政府的形象。
撤军行动虽然结束了,但其后续影响仍将存在,拜登政府势必会做出相应的对冲措施。
一、仓促行动的消极后果
拜登政府在阿富汗撤军一事上的表现出乎外界所料,与此同时,为了撤军而撤军的做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后果。
其一,招致对拜登本人及其团队应对危机能力不足的批评。
尽管从阿富汗撤军体现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意愿,但撤军行动迅速演变成为一场溃退的现实表明,美国对撤军行动具体环节的规划显然是不足的。拜登对整个事件缺少充分的认识,缺少驾驭事件全局的能力,而在危机发生后不断强调“撤军是前任政府决定”的甩锅做法更说明其缺少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如此,其在撤军行动过程中的表现自然遭到了国内两党的一致批评。民主党认为撤军行动是过去20年美国政府犯下的一系列错误的顶峰。共和党则更进一步,认为拜登应该辞职、被弹劾或被罢免。在拜登的民意支持率下滑到46%的低值后,《华盛顿邮报》分析指出,这有可能会波及到民主党明年的国会中期选举。随着时间流逝,指责声音会减弱,但拜登及其团队应对危机能力不强的事实恐将成为共和党今后不断提及的一个说辞。
其二,引发盟友和追随者的不满、质疑与担忧。
从公开信息看,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之前并没有与盟友展开多少协调行动。撤军虽然是在北约领导下进行,但主要操刀者还是美军。对于此次撤军行动,盟友首先对美国没有就撤军决定和时间进行磋商感到愤怒。在撤军过程中,英国用“可耻的”、 “可怕的”等词汇抨击拜登政府。而法国在美国撤军完成后,很快重提“欧洲独立”,认为欧洲需要成为一个能与美国等强国在世界上并驾齐驱的欧洲。阿富汗撤军在美国盟友中引起的第二个反应是,在地区争端中押注美国的中小国家或地区非常担心将来也会面临与阿富汗同样的命运,从而沦为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弃子”。撤军行动给美国的追随者留下了“美国对盟友的支持不是无限的”、孤注一掷押注美国将面临巨大风险的印象。
其三,反恐问题依旧呈尾大不掉之势。
首先,从形势评估上看,拜登辩称美国1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阿富汗战争的反恐任务,通过撤军来结束阿富汗战争是正确的决定。但近七成国内民众的看法却认为美国并没有实现反恐目标。其次,从现实情况看,就在美军即将完成撤军行动之前,由“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极端组织发动的恐怖袭击表明,拜登关于“完成了反恐任务”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于其宣称今后要通过“超视距”能力来打击在阿恐怖分子的打算,说明美国仍将推进对阿反恐行动,不过效果恐将难以如愿。原因很简单,美军大规模进入阿富汗尚都难以完成的任务,现在全部撤出后,指望仅靠“超视距”打击来反恐,其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一个不易完成的任务
对撤军行动的抨击,国内新冠疫情的再次失控,加之经济陷入低迷的糟糕局面,拜登面对的是内外交困。针对这种困局,拜登势必要做出对冲措施以缓解自身承受的沉重压力。
拜登将如何选择?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继续为自己的撤军行为作辩护,宣扬撤军行为作为反恐进程的标志性意义,强调其个人与团队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积极应对新冠疫情、经济低迷问题等国内紧迫问题,依靠防疫和经济上的成就来扭转民众对其印象变差的趋向;
三、主动造势,制造新的热点事件来转移公众视线,化解面临的被动态势;
四、安抚盟友和追随者,采取在进一步推进印太战略方面采取新动作等措施来笼络人心、一致对外;
五、凭借手中握有的筹码与塔利班新政府展开新一轮博弈,尽可能维持在阿富汗的既得利益。
上述选项第一、三、四条做起来比较容易,而第二、五条做起来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配套措施,因而实现难度大一些。
对于拜登政府,在与塔利班新政府的新一轮博弈中,如何凭借手中的既有筹码实现既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又进一步推进反恐行动无疑是当前最为现实的挑战。
当然,这绝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完成的任务。
作者:崔荣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范家乐
责任编辑:杨健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