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拉松的报名费,总是众说纷纭。有人抱怨,在国内跑马的成本连年攀升,也有人宁可多出一些钱,以换取更专业的赛事服务。
毋庸置疑的是,自路跑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后,国内几乎所有马拉松赛报名费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从最初的三、五十元甚至免费,到如今的动辄百元参赛费用,对于如今的消费水准而言,这样的跨度并不算大,但并非所有人都对此买单。
昨天,上马官微就发起了这样一项调查:“你觉得上马报名费应该是多少?”
截至今晨,参与调查的人群样本总量已突破5000,其中64%的跑友认为应在100元以下,而赞成将报名费提高到120元以上的不足两成。
从这份调查中不难看出,多数跑友对马拉松报名费的心理价位依然停留在百元以下,那么国内有多少马拉松赛又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呢?
作为国内服务理念最出色的赛事,直至去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报名费仍然只有60元。事实上,自上马在2008年将报名费由50元调整至60元后,价格就从未有过变动。那时的上马还拥有着“东丽杯”的冠名,各项服务也非如今可比。
不过,上马只是国内马拉松赛事中少有的异类。随着通货膨胀以及办赛标准与成本的节节升高,涨价已成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一大趋势。
去年,北京马拉松将全马的报名费门槛由120元提高到了200元标准,与2013年初创的深圳马拉松一同成为了全国最为昂贵的马拉松赛事。同样,今年的扬州半城国际马拉松赛报名费用也从过去的50元涨到了120元。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小跑此处引用一张由“i爱燃烧”制作的图表。
图表来源:i爱燃烧网站
坦白而言,这样的价格涨幅对于大多数跑友来说,都在实际的物质承受范围之内,更不会对生活质量有多少影响。
然而,物质上能承受不代表心理就能接受。抛开通货膨胀因素,究竟有多少钱被用于提升赛事品质才是“能否名正言顺涨价”的关键所在。
以北马为例,小跑去年曾亲历了这一可能是人类马拉松历史上雾霾最为严重的赛事。尽管天气原因让2014北马争议不断,但必须承认的是,主办方确实将许多功夫花在了赛事组织之上。
无论是起点处增设的数十个移动厕所,还是不断完善的赛事补给,实际效果有多大改变见仁见智,但至少钱确实落到了外人可以看到的实处。
严重的雾霾让许多人忽略了北马在赛事组织方面的进步。
不过,国内也存在部分马拉松赛事在涨价之余,甚至出现了赛事服务倒退的现象。补给越来越少,线路越来越偏,自然让参与者的参赛体验下降了几个档次。
若把话说得再严重些,其实这些赛事的涨价行为无疑都是在利用国内马拉松市场供需极度不平衡的现状。在名额紧张、不少跑友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涨价也就显得有恃无恐。
然而事实上,倘若与国外的马拉松赛事相比,国内赛事的报名费用依然是亲民到不行。
下图是由《卫报》整理的世界上最昂贵的十大马拉松,其中规模最大的纽约马拉松参赛费用约合人民币2230元,单公里成本高达86元人民币。
而在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中,最便宜的东京马拉松报名费折合人民币也在600元以上。
问题来了,既然国际马拉松赛的报名费标准都那么高,国内马拉松赛的涨价是不是也就顺理成章了呢?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在国外马拉松赛报名费用如此高的情况下,选手的报名费依然是很难与主办方实际的办赛成本相匹配的。
作为美国的国民马拉松,海军陆战队马拉松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极高的关注度。
同样是来自《卫报》的数据,2013年的海军陆战队马拉松赛报名费为99美元。
而平摊到每位选手的开销则是,36美元被用于厕所、芯片等赛道设施,34美元被用于宣传费用、34美元用于安保、22美元用于人力、水电费等、13美元用于奖金、奖牌,12美元用于药物、补给,6美元用于网上报名。
这些成本合计下来达到158美元,远远高于报名费用。当然,赛事主办方的收入来源远不止报名费而已,赞助商的投入让盈利成为可能。
而在国内马拉松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部分赛事还多了另一个收入来源,或者说是,承担办赛成本的来源——政府。
马拉松对于城市形象宣传以及文化品牌塑造的意义毋庸置疑,因而许多城市的政府或多或少都会进行一定的物质或资源投入。
在“i爱燃烧”网站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及过一个细节,为了将勃兰登堡门等重要景点纳入赛道,柏林马拉松每年都需为此支付一笔不菲的封路费用,而国内的马拉松赛就很少会有类似的现象存在。
为了让勃兰登堡门纳入赛道,柏林马拉松组委会增加了一笔不菲开支。
小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由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不同,国外马拉松赛事的高额费用并不能构成国内赛事“门票”涨价的合理理由。
这并非是小跑强烈反对赛事涨价,随着办赛成本的提高,适当的涨幅无可厚非。
重要的是,在价格调整过后,心甘情愿承受这一成本的跑友们能切实感受到参赛体验的提升,以及赛事服务的完善。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让涨价也变得名正言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