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朋友圈,一时间全世界仿佛都在奔跑,但跑步从来不是一项适合所有人的运动,跑马拉松也不该成为逃避面对现实的手段。
在这股浪潮中,你是否也和许多人一样失去了理性?
声明:本文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旭托邦】。
文/王旭
最近经常玩的一个微信群,因为一款走步计数的软件而吵得热闹非凡,大家为我比你多走了多少步,碾压了多少朋友圈的朋辈而骄傲自豪。当然这个群体以老幼妇孺和伤残人士为主,因为每天的比学赶帮超,大家仿佛进入了健康生活的新时代。
说新时代也不妥,毕竟在朋友圈秀运动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事儿我也干过。只是我不屑于像隔壁王五四大妈那样劈着髋部做龟速走动,还是喜欢跑步这样的剧烈运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成了这个国家商务人士的新风尚,据说已经同游泳和高尔夫并称壕族三大运动。从潘石屹到毛大庆,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们经常会在社交网络上秀自己的跑步纪录,或者发一张同美国大使骆家辉玩plank,那种玩着也把钱赚了的感觉刷晕了所有粉丝的想象。
所以像偶像们一样,穿上最潮的装备,带上最好的自拍神器,然后去跑跑跑,就成了占据朋友圈的日常。
其实想想挺有意思,不用太早,跑步放在十年前都是普通人眼中傻大黑粗的运动。如果你说自己要去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家人一定会带你去医院看大夫,这孩子精神还正常吧。从连饭都吃不饱,到连汉堡都吃腻了;从有人饿死没粮,到有人减肥成狂,从蹬28自行车苦逼上班,到开大奔去健身房刷跑步机,不是我不明白,这贱兮兮的世界变化快。
在调侃这种跑步新浪潮的同时,我必须坦诚自己也是那个正在拍摄《筋疲力竭》的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就像我们谈论的爱情一样,不日过狗跑过步,怎么好意思谈论性高潮的奇妙之处和阅后即焚的贤者时间。
我身边的朋友里,跑步的已经形成一个群体,坚持跑马拉松的更是大有人在。对于跑步这件事情,我一直秉承的原则是因人而异适可而止,比如我跑步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减肥。比如我属于易胖体质,一般的运动很难达到显著的减肥效果,而跑步则可以。我坚持了一年,每次跑8公里左右,效果明显,而且还带动了好几个朋友跑步,简直就是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总有人问我,要不要长期坚持高强度训练跑马拉松,对此我明确说不。凡事都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就会带来各种不可逆转的负面效应。跑步对于我来说,就是减肥这么简单,我不是职业运动员,不靠跑步赚奖金养活自己。如果因为跑步而搭进去太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在我认识的朋友里面,有几个狂热的马拉松爱好者,他们平均每年都要跑6个马拉松,就是说平均两个月就要跑一次,更有极端者每个月都要跑两次马拉松。在他们的朋友圈,去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刷马拉松,成为人生事业之一。
人生真的要这样吗,也许对于这些喜欢以马拉松作为生活坐标的人来说,这是逃避或解救自己窘迫人生的一种方式。我所知道的几位跑马爱好者大多喜欢独自上路,一个人默默地在陌生城市的跑道上闷头奔跑,那几个小时他们与世隔绝。
有过长期坚持跑步的经历的朋友都知道,跑步真的是一项非常自虐的运动。尤其是前期锻炼阶段,几乎就是一个不断爬升台阶的过程,刚开始你可能连跑5公里都费劲,那种肉体和灵魂在呼吸之间的撕裂感,会随着身体耐受能力的不足而感受明显。就算你已经是一个马拉松老手,可以轻松在全世界各地的赛道上刷40多公里的路程,但几乎每一个人在最后10公里时仍然会面临炼狱般的考验,这种体验使得马拉松并不是一项具有亲近感的运动。
所以这项无比艰苦且耗时耗力的运动,它的参与者一定是两类人——职业运动员和自虐者。前者是为了生存需要,后者是为了精神需要。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后者,在他们的世界中,马拉松固然异常痛苦,但很多人却陷入其中仿佛找到真爱。真的是真爱吗,这不过是他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罢了,一种对肉体和灵魂反复拷打折磨的以毒攻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旁若无人老僧入定,这个尘世所有的纷扰与己无关。
所以当潘石屹们在社交网络上愉快地秀自己跑马拉松时,千万不要被壕们的情怀骗得七荤八素上下颠倒,人家做任何事情都有团队营销的目的,你在畅想自己的马拉松之旅前,想想自己大学1500米测验及格了吗?
之所以毫不留情的说到你的大学1500米测验,不是想打击各位有为青年挑战马拉松的勇气,而是想说这世界上好玩的运动太多了,不要说马拉松运动,就算跑步本身都并不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
慢速的有氧跑对于减肥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如果你不断去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那么很可能适得其反。我认识一个朋友跑马5年,一度成绩还不错,现在他已经不得不告别这项运动。因为双膝盖软骨已经基本磨平,造成大腿骨和小腿骨直接摩擦接触,医生已经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执迷不悟大运动量训练,那么下半生将在轮椅上度过。至于我的另一个朋友同样悲催,本来他还是个篮球高手,并不需要跑步来证明自己,结果在朋友的影响下开始锻炼跑马,两年下来双脚严重拇外翻,已经疼到无法长时间走路的地步。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构造是不同的,神经类型各异,像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结婚一样,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是多么迫切和重要。有的人身体灵活但耐力一般,那就选择羽毛球或乒乓球这样的运动,有的人天生扁平足不适合跑步,那么游泳就是挺好的选择。我选择跑步而不跑马的原因很简单,除了减肥之外,那就是让身体的灵活性更好,这会让我在网球赛场上移动更快,让我在高尔夫赛场上体力更好。
村上春树的文字将许多人带进了跑步世界。
我们的国人对于体育的理解还处于很低幼的阶段,在一些三线城市,网球还被认为是高大上运动。要知道在美国,这个运动的参与人数逐年流失。至于跑步,那不过是美国人的日常,在波士顿的街头,随处可见跑步者,而中国则出现的是一群不是职业运动员的业余职业跑马者。
跑步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运动,它的确有其可令人上瘾的一部分特质,长期坚持的人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一种运动依赖。好多跑马的业余爱好者会说,跑步真的欲罢不能啊,这其中就有多巴胺的作用。跑步和高尔夫倒有相通之处,我所接触的这两个运动的业余爱好者,他们都会有一种习惯性的幻觉,那就是自己好像离职业运动员没多远。这种怪现状在其他的球类运动上基本不会出现,因为跑步和高尔夫对于参与人群的门槛要求是很低的,只要不缺胳膊腿儿,好像都能玩得像模像样。在这两个运动中,你会看到很多逃避现实者,他们期待可以找到心理慰藉。跑步让情感缺失者进入避难所,高尔夫则让商业失败者们找到忘记痛苦的伊甸园。
所以去年北京马拉松,空气质量指数已经爆表成500+,仍然有很多爱好者冒着健康的巨大风险参与比赛。马拉松在他们身上变成了一种悖论和病态,我们都明白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如果跑步需要用健康作为代价来置换,这是不是一种巨大的荒谬?这种显而易见的荒谬,会被跑步者的一种执念所瞬间消灭,他们也会纠结挣扎,但最终仍然会被自己的侥幸心理和欲念所淹没。
我认识的人和我听过的人,有太多人把大把的时间和生命都消耗在全国各地和全世界跑马的新浪潮中。有的人一年要投入几万块钱,过着机场到机场,机场到赛场,赛场到机场的生活。我的前同事苏里也是一位马拉松锻炼者,他平时也非常刻苦训练,但从来没有丧失过对自己固有生活的关照,他明白自己跑马是为了什么,不能丢掉什么。他曾经认识一个马拉松达人,这个人跑马的目的就是刷遍全世界的马拉松,但从不思考跑马拉松对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位有家有口者,跟自己的妻子孩子处于隔绝的状态。
有太多的文艺青年看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然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跑马的大潮中,不假思索不加分析地选择一种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新浪微博上,各种跑步营销号每天宣传着你永远都达不到的励志故事,然后卖着各种跑步产品,宗教圣母和产品经理全都做了。跑步在中国早就是一项产业,地方政府和赛事公司赚得真金白银,各种花样繁多的马拉松赛应运而生,从传统的北京大连上海马拉松,到后来的兰州国际马拉松,铁岭国际马拉松,靠山屯国际马拉松,狗剩子国际马拉松。其实大家去三四线城市的农村干干农活,既锻炼了身体又实现公益,其实比跑马差不了多少。
人生的很多困局还是需要站直了凛冽面对,跑一万次马拉松也解救不了窘迫的你。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