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在宝钢硅钢部常化技改现场校正设备工艺参数。(宋俊供图)
喜欢科幻书和理论物理、善于“开脑洞”搞创造、拥有118项专利和100余项企业技术秘密、累计为企业创效2.75亿元……2018年“上海工匠”、宝武集团80后高级技师宋俊在车间工作已有19年,他思维活跃、喜欢探索,对于工作,自有一套“炼金术”。“在厂里干活,事情很多很累,我就想办法越做越轻松、越高效,最佳途径就是发明创造。在岗位上发现问题,要能解决问题,敢想敢做。”他感慨,工作技巧、技法应该被突破而不是被传承,而真正要传承的则是一颗匠心和坚守的执着。
突破高等级硅钢技术“天花板”
硅钢,是电力、电子、军工等行业非常重要的原材料。如今,宝武集团生产的硅钢产品应用在三峡大坝、输配电网及风电机组等关键部位,以及新能源车、无人机和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的电机上,并作为明星产品出口国外。然而,上世纪末,高等级硅钢制造技术还掌握在行业内少数几家国外企业手中,宝钢直到1999年才引进第一条中低牌号硅钢生产线。
含硅量是硅钢性能的重要参数,直接决定硅钢产品性能优劣。宝钢引进的机组只能生产含硅量1.4%的产品。当时,外方专家断言,这套机组如果不进行大规模改造,“1.4%”就是它的生产极限。
一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宋俊和同事们下定挑战极限的决心,就是要突破这层“天花板”。“在制钢原料里加上硅元素后,再实现钢产品厚度、加工性能、表面质量、磁性、弯曲度等方面的要求,要控制钢晶粒的性状,难度类似于摊大饼时随手往上面撒一把芝麻,每粒芝麻的尖部都要朝向一个方向。”宋俊和同事从1.5%试起,几年间一点点“尝百草”,1.8%、2.1%、2.2%、2.6%、2.9%……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探究原因,总结经验,当场改正再来,直至试出3.1%的含量。这也使得宝钢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3.0%以上高等级硅钢连轧能力的钢铁企业。目前,全球也只有新日本制铁公司、川崎重工等屈指可数的几家知名企业具备这一技术实力。
攻克硅钢制造技术过程中,善于钻研的宋俊不断改进轧钢工艺和技术,将高等级硅钢的生产效率提升5倍。“硅含量高,钢带变脆,轧制时会断带。原来就像擀饺子皮,来回轧钢带,稍微好些,改成了高速连轧,更要克服断带现象。”宋俊和同事们常常废寝忘食地试验,断了再来,排摸断点部位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我们逐步总结出高速连轧53步法,把握住一套轧制机组的53个关键部位点,作了适当调整,生产彻底顺了。那时虽然很辛苦,但我们都很开心。每次失败都能找到关键点,控制关键点,很值得。”
改变钢铁业“傻大黑粗”传统形象
2012年,宝钢成立了以宋俊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作为技术创新骨干,他带教出一支活跃在第一线的创新团队。“大家都非常勤奋,很多人是岗位和技术领域的‘隐形冠军’,业务能力特别强,就像少林寺的扫地僧一样‘深藏不露’,经常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搞创造。”宋俊介绍,他和团队正探索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用于钢铁制造业。最近,他研究出一套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并和团队一起探究图像识别用于产品质量检查、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等智能制造技术,以改变钢铁业“傻大黑粗”的传统形象。
“钢铁企业智能制造一直有个漏洞——检修工人安全问题。”宋俊介绍,以前检修机械设备施行挂牌制,检修某个按钮或部位前,工人会在相应控制开关上挂操作牌。但是,一旦出现交叉作业等特殊情况,牌子很容易被混淆或误摘,极其危险。宋俊的“基于指纹识别的检修安全管理系统”,用指纹锁定或开启检修设备开关,只能由检修工人本人操作,具有专一性,确保安全;每位工人负责的检修项目操作日志、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在系统汇总成大数据,一目了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系统数据也成为成千上万机械设备健康档案的一部分,可供检修人员参阅,提前行动以免影响生产。
在硅钢轧钢车间,一卷卷钢卷等待进入机组制作钢板产品。即使进车间前已经过人工检验,钢卷两个端面偶尔也会有毛刺、边裂、溢出、错层等缺陷,影响成品质量,需要退料、返修。以往,这些细微毛病需要工人用肉眼贴近瞧看,钢卷量大,热卷常有50℃至60℃的高温,检查效果并不好。宋俊和团队正在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为钢卷端面拍照积累大数据,用于比对新钢卷端面质量,以减少人工,提高精度。“机器代替人,精度和安全性等都可大幅提升。”
1980年出生的宋俊在一线工作19年,取得118项专利。“再多的专利也不值得炫耀,我更希望看到研发的设备和技术能在行业内普遍应用,推广开来,叫得响。”他认为,“目前节能环保、高效益的创新成果很多,但在产业化方面还不够好,我们要补上这块短板,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价值。”
作者:李静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