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王洪投书本报认为,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档次,应有更多“高颜值”文化空间
上海在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以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第一标准和最大追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档次,彰显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风范。
在2018“美好生活”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中,共评出12个奖项,其中思南书局和陆家嘴融书房摘得重量级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成为上海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标杆和样板上。同时,这些“高颜值”的公共文化空间“样板房”,也为培育符合百姓需求的新型运营管理模式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提供了示范性、可复制的模式。
虽然上海具备复合功能、具有时代魅力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多,但毋庸讳言的是,整体发展并不平衡,高低落差也比较明显。如一些文化空间存在颜值低、服务水平差、服务群体单一、服务效能不足等问题,如何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建议:
一、通过样板示范,典型引领,促进一批有设计感、有品位的文化服务设施落地。与此同时,还应从基层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商圈文化空间、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等各种类别入手,培育更多“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二、公共文化空间要以文化为载体,提供全新便捷的服务。倡导网上预约、线下同步的高效服务机制,将上海的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等各年龄段的受众和外来旅游者、务工者、访问者,都吸引到公共文化空间里来,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三、探索全新的运营模式,吸引有创意的社会主体参与运营,为公共文化空间创造生机活力。引入新型运营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让市民大众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引领城市品质得以更大提升。
责任编辑:王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