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交通事故、风灾火灾、运动性伤害、食物中毒、溺水、踩踏、触电等,如果因为情况紧急医疗急救又一时跟不上,是否拥有急救知识就非常重要了。然而,对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都没有足够重视。
在美国,法律规定公民在18岁以前都必须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在北欧,民众的心肺复苏术(CPR)急救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市民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应该与之匹配。如果在社区和学校普及现场急救知识,可使更多的市民和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既可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可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化解风险。
为有效扎实全面地推进“急救知识”深入社区和学校,建议:
1、整体部署规划,建立工作机制。明确“急救知识”进社区和学校的目标计划、重点任务,建立“急救知识”推广培训的工作小组,具体指导、综合统筹和考核;积极争取财政经费的保证和专家的技术支持;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功能教育;逐步形成和提高“急救知识”的培训普及率;确保可持续发展和推进这项工作。
2、学习知识,培训技能,完善各项环节。在实施“急救知识”深入社区和学校时,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在社区的宣传栏、大楼的视屏、学校的广播台、校园网、讲座演示、邮箱及微信群,普及急救知识,培训技能专长。逐步开展和不断完善五个工作环节(专业队伍的建设、培训课程的开发、教学器材的研发、培训活动的实施、实施绩效的评估)。可以选择具有特色的社区和学校作为示范试点,精心组织一支具有相对专业的技术队伍,深入社区和学校,指导和帮助他们提高“急救知识”能力,逐步做到此项工作的全面覆盖。
3、坚持拓展演练,覆盖社区学校。要推进做好“急救知识”深入社区和学校,关键是要坚持拓展演练,更要持续完善演练。因此,每位市民每年应参加急救演练的培训,学生应安排相应的规定课时和考查。根据不同的人群和学生的年龄差异,演练培训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演练培训从“基础、拓展、专业”的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演练体系。
笔者建议,急救知识演练内容应包括:1,触电、溺水、骨折、烧伤、中毒等常见意外伤害的最基本处理方式;2,人员意外伤害的急救和心肺复苏救护功能是最基本的要领;3,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输送等。
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积极调研,将“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尽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作者:张蓉伟
责任编辑:王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