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刀,对印章进行雕琢,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最终印出或大气或娟秀的字。这边是中华传统文化——篆刻。这款书法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散发着深厚的文化魅力。
如何将这一文化进行普及和传承?“苏州河文化课堂”——“篆刻艺术进校园”成果展示暨“海上风华”钱君匋与吴颐人、陈茗屋、陆康、徐正濂、舒文扬、裘国强、陈辉师生艺术展开幕仪式今天下午在普陀区文化馆海上印社艺术中心正式展开。开幕式上,第二批普陀区篆刻艺术校园基地和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也拉开了序幕。
篆刻艺术早在2016年10月开始进校园,当时,普陀区文化局就与海上印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尝试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文教结合跨界协同、资源共享的创新优势,将优质文化资源推进校园素质教育。而篆刻艺术校园基地的成立,则成为推动校园艺术教育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抓手。
第一批篆刻艺术校园基地于2017年推广。当时普陀区有两所学校,华师大四附中是其中一所。活动现场,一批四附中的学生正在现场展示他们的纂刻作品。副校长钱玉山业余学习过纂刻,在开设课程的前两年还兼任纂刻老师,他告诉记者,学校目前总共有54门拓展课,每周4个课时,其中纂刻课程从2015年开始启动,课程设置上从初学到完成作品总共需要一年。该课程颇受欢迎,每年学生争先恐后抢课,目前已经有七八十位学生学习过纂刻。还有学生学完了一年之后继续学。在学校成为纂刻艺术校园基地之后,该课程由专家授课。
初三学生周泽华的纂刻水平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用6节课时间纂刻的“余酒尚温”四个字得到了钱玉山的肯定,初二之前,他对于纂刻艺术一无所知,凭着好奇报了这门开设没多久课。在纸上构思自己想刻的内容、用毛笔勾出那个字、再把纸拓印……每个环节都让他觉得有趣。“用一把刀,对一块石头再创作”是他对于纂刻的理解。
记者获悉,今年又新增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上海市桃浦中学等三所学校作为第二批校园基地。活动将继续邀请优秀篆刻艺术家,在三所学校分别开设篆刻艺术兴趣课程,系统性推广篆刻技艺。与此同时,区文化局、区教育局还将组织区内中小学前往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开展以“篆刻”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艺术体验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在篆刻艺术的学习与联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博采众长。
普陀区“篆刻艺术进校园”这一文教结合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尚属首例。今后,普陀区将继续推进篆刻艺术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和发展,将其打造成普陀文教结合的亮点项目,力争在上海乃至全国形成一大特色。与此同时,时值现代艺术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开拓者之一的钱君匋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海上风华”钱君匋与吴颐人、陈茗屋、陆康、徐正濂、舒文扬、裘国强、陈辉师生艺术展》也同期在普陀区文化馆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开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钱君匋及其弟子吴颐人、陈茗屋、陆康、徐正濂、舒文扬、裘国强、陈辉作品百余件。陈茗屋告诉记者,“纂刻原本是书法中的艺术,如今变成大众的艺术,年轻的孩子以前对这一艺术不了解。如今普陀区文化局让这类艺术进校园,向他们致敬”。
作者:汪荔诚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