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昨天在上海下水。本报记者袁婧摄
仅从外型看,昨天在上海下水的“雪龙2”号算是一艘“小船”。但这艘“小船”来头不小——它的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瞄准高端和核心竞争力的“上海制造”再次取得突破。
“雪龙2”号于2016年12月20日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切割车间进行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此次新船下水后,将进行冰区防寒设计系统安装、科考绞车系统安装以及动力系统电缆敷设等工作;在所有设备、系统安装完成后,逐步开展系泊试验,包括主发电机动车等工作。新船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执行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任务。
难造的“小船”,更快更强
“雪龙2”号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13990吨。它的“老大哥”——雪龙号船长167.0米,船宽22.6米,吃水9.0米,吃水排水量21025吨。从身长、体重等指标看,“雪龙2”号比“老大哥”小了一圈。如果与远处码头停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相比,“雪龙2”号外形更显袖珍。
不过,在现代极地科考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极地船不在大,而在于“更快更强”,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破冰能力。雪龙号能以1.5节航速冲破1.2米厚的冰层 (含0.2米积雪);“雪龙2”号却能以2-3节航速冲破1.5米厚的冰层(含0.2米积雪)。
为满足适航性和破冰能力要求,“雪龙2”号优选了艏艉双向破冰的船型设计方案。江南造船“雪龙2”号总质量师杜晔浩介绍,该船在船艏、船艉和船底内部都需要进行冰区结构加强;而为满足破冰需要,船艏冰刀、船艉两个分水舯都与冰区结构相连;为保证重要声学设备使用,船底还采用了箱型龙骨设计。
“雪龙2”号冰区结构使用的钢材板厚、线性曲率大,加上焊材的特殊性,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据介绍,该船艏部冰刀区域板厚达到100毫米——一般超大型集装箱船最厚板也就85毫米。
另一个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在于该船冰区结构的结构密度非常高,肋位距离仅350毫米左右——是一般船舶的一半。江南造船“雪龙2”号船坞作业区作业长邢峰表示:“肋位空间很小,焊工在里面施展不开,而且钢板需要加热到70℃至150℃工作温度才能焊接,在七八月高温天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保证焊接质量,江南造船派出全厂技术水平最高的焊工队伍,全船平均每天有100个焊工作业。江南造船搭载部船舶电焊组组长嵇友伟说,一天干下来衣服全湿透,喝掉五六升水,基本不用上厕所,“干造船快30年了,这是最难搞的一艘船”。
全球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南极科考,必过“魔鬼西风带”。据了解,“雪龙”号每次穿越西风带,都要受到一场“洗礼”,风浪大时,船体横倾甚至达到38度。因此,新船建造对船舶重量重心控制、稳性控制要求非常高。
江南造船 “雪龙2”号总工艺师赵振华说,通过钢板测厚、分段称重、型材抽称、设备称重、托盘抽称等,技术人员形成了新船的全部设备、材料总的重量重心统计表格,相关数据梳理完毕后反馈给江南研究院,再精确地进行分阶段更新核算,最终确保下水时能够准确定义新船的重量重心,保证新船的初稳性高,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针对“雪龙2”号的建造难点及特点,江南造船团队一共提出了17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其中,重量重心控制技术、智能船舶系统技术、动力定位系统设计、超低温防护、减振降噪控制、月池系统安装调试技术等项目最为关键。
“雪龙2”号船也将是全球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中国船级社验船师胡晓俊介绍说,该船入级符号i-ship(Hm,M),包括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功能标志。据介绍,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能够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决策依据,也将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延长船舶寿命。
全船还搭载了365个为智能化功能服务的监测点,包括应力监测、冰载荷监测、温度、加速度监测等等功能。这些未来无时不刻观测的“眼睛”,将传输极地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信息和船体本身信息,不仅能够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决策依据,也将显著提升新船的可维护性,延长船舶寿命。
既有纯正中国血统,又显高度全球化
我国自1984年开展首次南极科考以来,先后使用过五艘船舶,分别是向阳红10号、J121号、海洋四号、极地号和雪龙号。雪龙号原为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的一艘集装箱运输破冰船,我国购入后,将其改造成极地科考运输船,从1994年服役至今。
“雪龙2”号是纯正的中国血统,但同时也是一艘高度全球化的船,是“中国制造”与“全球合作”两种模式的有机统一。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雪龙2”号新建极地科考船建设项目,国务院确立了“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基本原则。
目前,“雪龙2”号已经同时具有中国船级社和英国劳氏船级社双重船籍。“雪龙2”号搭载了众多高端进口科考和观测设备,未来还会迎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展实验和研究工作,将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平台。
据悉,“雪龙2”号的结构破冰强度为PC3级,虽然已属上乘,但不如PC1级、PC2级的重型破冰船。后者能常年在极地多年冰的环境下游弋,对一个国家实施极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极地重型破冰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未来将继续打造新的“国之重器”。
作者:张晓鸣
编辑: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