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共聚·平台赋能”为主题的数字建筑与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广联达大厦举行,关于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原司长、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慧娟在研讨会上提出了3点思考:第一,中国建筑业规模非常大,但大而不强、任重道远;第二,需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第三,需变革生产建造方式。
据介绍,2017中国建筑业产值达21.3954万亿元,增长了10.5%,在GDP中占比6.73%,居于第四位。从行业规模看,2017年,我国建筑领域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近9万家,其中特级企业是600多家,工程勘察设计企业3万多家,监理近8千家,工程招标代理机构7千多家,造价企业7千多家。从业人员达5千多万。但政府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信用配套机制进展缓慢,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市场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偏低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
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最关键的是业主、工程总承包单位、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三足鼎立”,也要更加注重市场的选择。吴慧娟认为,变革生产建造方式,将推动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乃至业态创新。譬如,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建筑产业深入融合,通过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建筑业进行全链条的改造升级,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尤其是BIM技术应用,将规划、勘察、设计、咨询、运维全过程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广泛应用。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建工集团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龚剑认为,数字化建造技术即应用数字化的技术辅助工程建造,它的终极标准是通过数字化的建设技术,实现计算机上的数字化仿真建造。
目前,上海建工在数字化建造方面已经落地了很多项目实践,如数字化控制的建筑机器人应用,上海中心玻璃幕墙、迪士尼项目钢筋和网片的数字化加工制作,三维扫描、3D打印、三维泥塑在建设中的应用等。预计2020年即十三五规划末,上海建工将实现技术管理平台化。
数字化是我国建筑业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将改变传统建造模式,全面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建造水平。随着数字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也正在由大国向强国转变。
传统建筑业面对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从业人员老龄化、安全事故频发、生产力水平低下。基于数字化转型升级逐渐成为建筑业变革的关键。欧盟提出建筑业4.0,认为是“一个时代给建筑业的唯一一次机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袁正刚表示,无论是工业4.0,还是建筑业4.0,最核心的还是技术。针对我国建筑业数字化变革现状,广联达提出了“数字建筑”概念,并在今年1月正式对外发布了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获得了全行业普遍认可。“数字建筑”即由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引领,结合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将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构建项目、企业、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从而推动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实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的产业目标。
简单来说,数字建筑就是“三全”“三化”“三新”“一生态”。目前,数字建筑已在很多工程项目开始实践应用,如数字雄安,从规划、设计到建造、管理,向“规建管”一体化发展。再如智慧工地实践,将入口闸机与人脸识别结合起来,将安全帽与智能芯片融为一体,将工地设备、材料等逐渐实现物联网,助推施工工地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广联达的协筑云平台,还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资料共享,人工智能在进度管理方面应用也恰到好处。
数字建筑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但建筑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几个误区,如自己做软件、完全外包或者观望等待。建筑公司和软件公司是完全不一样的内核,建筑公司自己做软件很不容易;完全外包则不利于企业本身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成长;观望等待则很可能会错过行业最大的红利期。另外,数字建筑落地应用不是表面的一把手工程,不是单点应用,需要企业乃至行业整体化、系统化推动,助力中国建筑业在数字中国时代创新发展。
上海市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协会秘书长徐逢治表示,建筑业的数据整合过去没有积累,数据碎片化,各专业割裂。一旦有新技术介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将带来的已经不是改革而是颠覆性变革。建筑业的变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应该创新制度并搭建平台,促进数据互通、深度探讨以及业务合作促进。
作者:陈惟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