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有趣,一点点实用,再加一点点融入血脉的传统文化,传统端午节的“标配”——香囊,正以全新姿态迅速回归都市年轻人的生活。
这个端午节,南京西路某购物广场的“时尚据点”中,四副惟妙惟肖又仪态万方的唐代杨贵妃卡通形象画,一下子围聚起很多年轻人。贵妃没有丝毫“高冷范儿”,相反以各种可掬的姿态给大家“推送”端午粽子和香囊。
以贵妃形象来推送端午香囊,传送传统文化,这是中华老字号“雷允上”的顺势而为。据悉,近十年来,这个小小香囊的销售量增长了近十倍,更登堂入室成为2016年上海举行的G20贸易部长会议上嘉宾唯一的伴手礼。
如今,凭借独特的草本香味,优美的文化意境,时尚的外观表达,香囊更开始成为年轻人朋友圈里的时尚手伴。
而老字号“雷允上”却说,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文化觉醒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只是花了一点点巧思。
早于《国家宝藏》发掘“贵妃同款”
去年底,央视的大型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惊艳亮相,这款香囊属于唐代时尚饰品。香囊设计精巧,上下部球体以子母扣套合,内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内层放置一个装香料的香盂,运用重力设计,使得佩戴者无论怎样晃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不至让香料倾撒。
而根据史书记载,这款银香囊与唐朝杨贵妃所佩戴香囊应属同款。特别是,该香囊的重力设计原理,在近代才被欧美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领域。
小小香囊不仅体现了1200多年前唐朝在科技水平上的领先地位,也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进程。
节目播出后,一时间,“贵妃同款”吸粉无数。
殊不知,早于该节目前一年,在上海举行的G20贸易部长会议上,来自雷允上西区的伴手礼礼盒中就有这样一款迷你的金属镂空球型香囊。
雷允上西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时,设计师在查阅了海量资料后,“淘宝”似地找到了“贵妃香囊”这一史实,并根据现代人的理解和工艺进行“复盘”,最后制作出了这款特殊的香囊,结果,这款说得出故事、摸得到文化的小香囊得到了海内外宾朋的一致喜爱和赞赏。
90后设计师来了
“雷允上”始创于康熙元年,兴于民国,鼎盛于当代,被誉为沪上“四大国药老字号”之一,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也先后获评“中华老字号”、“全国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上海市商业零售业规范服务示范单位”等多项殊荣。
对于这掌间、衣襟旁的小小香囊,雷允上西区也同样倾注了匠心。
据介绍,数十年前,很多药店都是“前店后工厂”的营销生产模式,那个时候商店没有现成香囊供应,很多人都是在端午时期前来零买苍术、白芷等药粉防蚊驱虫,其中少量客户才会要求商店定制加工香囊,雷允上的店员们才在商店后的作坊里进行手工制作。不过,那个时候的香囊,以实用为主,几乎谈不上设计或时尚的元素。
不止是小香囊,那个时候雷允上很多商品的包装全都是“外包”的,请包装印刷厂帮忙设计简易包装。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审美渐趋多元、消费升级迭代,雷允上这家老字号也顺应时代所需,坚持传承与创新融合、与时尚并进,注重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传播,开始向大众提供多样化、时尚化、定制化的中医药经典产品和服务品牌。
2008年,雷允上西区公司开始引入专业设计师队伍,根据企业自己的文化特质和内涵来设计包装、定制产品和服务。经过这些年的磨合,产品的设计的与品牌内涵及社会潮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老字号有了时尚的新表情。
据介绍,今年端午节雷允上西区的香囊“代言”形象——卡通杨贵妃,就源于一位90后设计师的灵感——此前,G20伴手礼盒中的“贵妃同款”金属球香囊获一致好评,“贵妃不贵”,一定能获得更多人青睐,雷允上西区开始在“贵妃”这个形象上花心思打磨,去年,设计了贵妃形象的小号香囊试水市场,获年轻人追捧,今年,这位90后小伙子当即着手开发了四个场景的贵妃卡通形象,很快被敲定为本季香囊“形象担当”。
从“愣头大粽子”到雅致青花瓷
七彩祥云葫芦、青花瓷宝瓶、吉祥四叶草、素雅清莲花……今年端午节,细心的老客人会发现,雷允上西区的香囊有了新变化——个头普遍更小巧、流穗更厚实,更强调随身佩戴的艺术效果;设计感更强,不再是清一色“粽子”或“福鱼”,而是多了年轻人喜欢的四叶草、青花瓷等元素,颜色也从以往大红大绿的饱和色系趋于更清雅、秀丽的色谱。
更关键的是香味。事实上,雷允上西区的香囊药粉是独制的,专业药师根据实际效用和闻起来的感官感受,一直在配比、调剂药粉,根据十多年的实践,现有的香囊药粉是由几大中药材配比打磨成粉,兼具实用和感官感受,因此,雷允上西区的香囊闻起来不会冲鼻子,但又有着良好的驱蚊、防五毒、祛暑湿功效。
雷允上西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香囊之外,这个端午节,还有一众变年轻的经典产品也开始热销,比如根据年轻人研发的即食燕窝,以及今年新推出的防暑热的各类小包装养生茶,因为妥妥的“颜值在线”和老字号的背书,也很受年轻人青睐。
“我们传递的中医药养生与实践成了人们喜爱的时尚生活方式。”
》》》相关链接:端午用香“压午”缘何而来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有了广泛利用。焚香熏衣,佩戴香囊,更是装点了上层贵族的雅致生活。
自古以来,香料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人们依托美好愿望的载体,古人对香草香木取之用之,歌之咏之。如屈原《离骚》中的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统一,疆域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后因“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到了唐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文人、药师、医师及佛教、道教人士的参与,更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阶段。这时,葡萄花鸟等各类花纹的金银香囊应运而生,成为唐代贵族妇女流行饰物。
而民间在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也由来已久。传说,每年五月五日午时,这个时辰“三五”相重,所有妖魔鬼怪都会出来活动。所以古人又将这个节叫“重五节”、“五毒日”。传说妖魔鬼怪最怕金属、香气。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这一天午时,身上佩带各种各样的金属与香气之类物品来避邪,这种做法,俗称“压午”,结果,平安无事。时间久了,渐渐地发展为今天端午挂香袋的习俗。
在中国许多地方,在端午节都要做几个香袋给小孩挂在身上,这也叫“压午”。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寓意安好。
作者:顾一琼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